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

ID:11796048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4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_第1页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_第2页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_第3页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_第4页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蔡文姬》的戏剧冲突中看蔡文姬的形象摘要:历史喜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在一九五九年的春天创作的。《蔡文姬》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的,而蔡文姬的人物形象是通过种种戏剧矛盾冲突来得到展现和丰满的。本文将先论述《蔡文姬》剧本的矛盾冲突,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关键词:《蔡文姬》戏剧冲突矛盾人物形象一、引言:《蔡文姬》剧本选用了“文姬归汉”的故事,所以《蔡文姬》的戏剧冲突便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随着中心事件的发展,使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并得到解决,从而逐步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

2、。二、正文:1、《蔡文姬》一剧的戏剧冲突,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的。按戏剧冲突发展的线索来看,“文姬归汉”是条主线。(1)“走”与“留”的矛盾《蔡文姬》一开场便是矛盾。这展示了蔡文姬陷入了“归汉”与“留于匈奴”的矛盾中。她自言自语:“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在失眠中,她的《胡笳十八拍》已经做到第十二拍了。“喜得生还呵逢圣君,嗟别二子呵会无因。十有二拍呵哀乐均,去住两情呵难具陈。”这是子女之情,夫妻之情与乡土之情、民族之情的矛盾。也是家事与国事的矛盾。这便是《蔡文姬》戏剧冲突的开始。由于赵四娘的规劝,和她愿意留下来承担

3、抚育孩子的责任,使蔡文姬去留的矛盾很快得到解决。可是其中又隐伏着另一个更为严重的政治性的矛盾。副使周近到南匈奴后,“盛气凌人,全不把人看在眼里。”他竟私下对左贤王说:“你要不把蔡文姬送回汉朝,曹丞相大兵一到,‘立地把你匈奴扫荡!’”这对文姬归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左贤王回到家里,既忧心也愤怒。蔡文姬也说:“如果还有大兵随后,那就是不义之师……如果是那样,我要当面告诉他,我决不回去,死,也要死在匈奴!”幸而正使董祀,作风正派,通情达理,及时解释误会,化解了危机。他说:“曹丞相是要在文治上做一番大事业,他是看中了你的文才,才来接你回去的。”还说:

4、“曹丞相爱兵如命,视民如伤。他会用兵,……但他是不轻易用兵的。”他不单单做好了文姬的思想工作,连左贤王也被感动了,总算使文姬归汉下定了决心。而赵四娘留下看顾两个孩子,左贤王也愿意南匈奴与汉朝长期友好下去。这些都使文姬归汉得以实现。(2)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的矛盾但接着另一个矛盾又产生了。归汉路上,文姬思念儿女之情,与日俱增,离匈奴越远,她的思想矛盾越激烈。到达长安时,文姬已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了。她在父亲蔡邕的墓边,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抚琴吟唱《胡笳十八拍》:“我与儿呵各一方,日东月西呵徒相望,不得相随呵空断肠。今别子呵归故乡,旧怨平呵新怨长。

5、”她还在梦中与儿女相见,甚至发出了“我为什么一定要回来?我为什么一定要回来呵?……”的呼喊。这种精神状态又怎么回国去继承父亲的事业呢?董祀闻声而起,到墓前去进行劝慰。他对文姬说:“大姐,请你把天下的悲哀作为你的悲哀,把天下的快乐作为你的快乐,那不是可以把你个人的感情冲淡一些吗?如今‘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时代,已经变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时代,……”董祀以“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崇高思想来勉励文姬,使文姬一扫愁眉,精神为之一振。(3)正义与奸诈的矛盾冲突当正使董祀在出色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对蔡文姬的劝勉、安慰的过程中,这些在副使周近看

6、来,又另有一番想法,这又隐伏着新的矛盾的产生,使戏剧冲突继续向前发展,把它推到了高潮。周近谒见曹操,对曹操进谗言。他首先攻击左贤王“桀骜不驯”,“野心勃勃”。继而排斥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有失“温柔敦厚”的诗教。最后竟诬陷董祀,生活有失检点,与左贤王有特殊关系。再加上右贤王的从旁附和。曹操便下了一道饬令:“董祀暗通关节,行为不端”,“着即令其自裁”。董祀危在旦夕。问题又牵涉到蔡文姬身上,戏剧冲突至此又激烈起来。这骇人的消息一传出来,文姬乃披发跣足,晋见曹操。她对周近的谗言,一一作了反驳,又经过侍琴侍书的证明,曹操才恍然大悟。“呵!是这祥的!

7、”又下了一道饬令:“华阴令转屯田都尉董祀……着晋职为长安典农中郎将”。于是,使即将发生的悲剧,又转变成了喜剧。这也体现了曹操的善于兼听、知错能改的宽阔胸怀。最后,第五幕以母子相会,董蔡团圆作结局。2、在戏剧冲突中日益鲜明的蔡文姬形象(1)郭沫若笔下的蔡文姬对黑暗有着诅咒、不满和厌恶,但她同时又有着对祖国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郭沫若把文姬的个人哀怨,发展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抛掉个人悲愤而献身于祖国文化事业的精神。因为蔡文姬生长于离乱之中。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现实,流落匈奴的悲惨境遇,使她更加向往人民安乐,国家统一的理想。正因为这种思想的驱使,

8、所以她在听说了中原的新气象后,便产生踏上返汉的旅程的强烈愿望。但是,若要得归故里,就必须得抛别儿女与爱人。这使她感到很悲伤,为此踌躇了三天三夜。接着在归汉途中,个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