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

ID:57897740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2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_第1页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_第2页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_第3页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_第4页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在冲突中演绎的波澜壮阔》政治法律系政本一班袁敏学号:100301132离乡十二年,人世几多变化。遥望那一片故土,心下茫茫。连襟之义,骨肉之情潸然不顾。史卷漫漫,几多文华出自巾帼?正当重睹芳华的美丽景象奇幻地闪动时,深红的大幕徐徐闭起来了。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我走出了剧场。归途中,那灰色的蒙古小凳,那凄惨的墓碑、那蔡文姬最后的两声冤枉·~…种种景象,不断地在眼前浮动,不断地在我耳边响起。在这样朴素的背景前,伴着那大漠的空旷雄浑的音乐,戏剧缓缓拉开了帷幕,那是忠心报效祖国的

2、才女蔡文姬的深沉歌声,那是励精图治的曹垂相的激情吟诵……那么美,那么深情,使人心头充满了温暖,抑制不住地想倾吐一下自己的思绪。这,已是多年没有的事情了。今夜,看了《蔡文姬》,我重新体验到了艺术欣赏所带来的快乐。五十年代末,在停止作剧十多年后,郭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剧《蔡文姬》。这是一出交响乐般的诗剧。郭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发挥艺术想象力,这首华丽的交响乐章,以文姬归汉撰修《续汉书》为主旋律,奏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自从看完学校自己演的蔡文姬后,这出剧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

3、不能忘怀。这出戏展现的是东汉末年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从对抗、冲突到理解、融合的波浪壮阔的画卷。可以说,无论思想内涵和艺术创造都很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白雪塑造的蔡文姬,独具一格,别具风采,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实实在在又血肉丰满,令广大观众感到可亲、可近、可敬、可爱而又可信。众所周知,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她博学多才,妙于音律,精工书法,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诗人。汉兴平年间,天下大乱,蔡文姬没入匈奴为左贤王王妃,在胡12年之久并生有一子一女。建安八年,曹操遣使赎蔡文姬归汉。可以说

4、,蔡文姬的身世,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深思而又发人深省的传奇故事,可史书的记载却是少而又少。这样一来,虽然给编剧带来一定的困难,可供凭借的史料不多,却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很大的想像和虚构的余地。这出戏演绎的视角很独特,它避开了人们习惯关注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文姬归汉后的一段情感历程。隐约之中又有一条暗线,即曹操敬重文姬的文才,有意使文姬完成其先父未了的《后汉记》。《蔡文姬》最直观的成就即其人物象的成功塑造。首先,本剧中彻底颠覆了历史和文学史上曹操负面的奸臣面貌,赋予他崭新的明君形象。其次,剧

5、作对蔡文姬的形象刻画达到了后出转精的新境界。表演者将历代戏曲作品中各自着重刻画的蔡文姬的旷世才情、婚姻悲剧、慈母情怀以及流落之苦、离别之痛、思念之悲熔于一炉,陶钧熔铸,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又精彩八面的蔡文姬形象。再次,戏剧在成功塑造曹操和蔡文姬的同时,还“演”活了一批人。左贤王对蔡文姬和胡儿胡女怀有真挚深沉的爱恋,他面对即将“四分五裂”的家庭,几近“发狂”地表示如果孩子跟随文姬归汉,“我要把我全家杀尽!”周近和董祀两位使者的事风格截然相反,一个盛气凌人,一个诚信平和。赵四娘与文姬同甘共苦二十年,并

6、替她抚养儿女十年如一日,以自我牺牲而成人之美。曹丕机智地为重陷困境的蔡文姬创造了辩怨的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这样一批剧中次要人物形象也被“演”活了,水涨船高,曹操和蔡文姬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艺术光辉便更加突出。《蔡文姬》它要表现的,是多层次、多种类型的矛盾冲突,如蔡文姬归汉别子的矛盾,汉使与左贤王的冲突,左贤王与鲜卑人的冲突,文姬与曹操的冲突……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互相交织,错综复杂,但经过作者的妙笔处理,它们又井然有序,前后呼应,融归于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之中。为曹操派往南匈奴的使者,周

7、近盛气凌人、急功近利,“要不把蔡文姬送回汉朝,曹丞相的大兵一到,立地把你匈奴扫荡”威胁左贤王以求尽快完成使命。他的做法不仅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反而险些破坏大局。与此相反,董祀采用的是与周近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以与左贤王结拜为兄弟的举动和开诚布公、和平友好的感染力顺利消除了左贤王的忧虑,最终促成文姬回汉。尊重赢得信任,平等换来和平。董祀与左贤王的结拜正好昭示了《蔡文姬》一剧对民族关系的崭新态度:汉族与各民族都是兄弟,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就能赢得“天下”这个大家庭的和平与安定。以往的剧作更多地关注“

8、文姬归汉”所关涉的人伦悲剧和亲情悖论,《蔡文姬》则以此为出发点,将“文姬归汉”引发的个人悲情纳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即对个人命运和家国利益之间关系的新思考。归汉悲情的关键是母子亲情,但拆散母子、割舍亲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很显然,不是回归故园,“看看万里长城,看看黄河,看看长江,看看东岳泰山,也不是到父亲的坟前祭扫,而是“为国修史”!这是一个文人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业!曹操将这一文化使命寄希望于蔡文姬。蔡文姬没有理由回绝,但母子深情又哪儿是轻易就能割舍得下的?就这样,抛夫别雏与归国修史之间形成了冲突,而这一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