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

ID:11804609

大小:7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3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能力训练点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②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③学习编写阅读提纲④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学习编写阅读提纲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计划: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

2、精神1、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

3、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的P111,详细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文章是怎样回答老师上面提出来的问题的。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标出段落的序号。2、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分析文章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讲演稿,大家刚刚也阅读了文章,相

4、信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学生明确:“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或者回答文章注解里的意思。教师明确:回答很正确。《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如果说“致知”是一个目标,那么“格物”就成了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一个途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句话的出

5、处《大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文章。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会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就成了传统儒家极为推崇的经典“四书”。除“四书”外,儒家的基本典籍还包括我们刚刚谈到的包括《礼记》在内的《诗经》、《尚书》、《周易》、《乐记》和《春秋》。-其实,细心的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里告诉我们“致知在格物”,可是物究竟应当怎样格?事物到底要怎样探究呢?《大学》里是不是并没有讲明。2)进一步了解格物致知,通过学生的探讨了解格物的具体途径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

6、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再进行印刷,后来毕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不断的实践提升了认识,才有了更好的发明?大家看到课本的封面,上面说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家知道吗?在这之前,曾有过若干不同的版本,老师以前中学念的课本就跟大家的不一样,

7、每一次新版教材的发行都是教育家们以及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的尝试,在不断地尝试中使教材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无疑都看到无论是对梨的认识,还是对地球的认识;无论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还是课本的不断翻新,都体现着探究事物的一种方式,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明确:主动实践或者说尝试教师明确:对,所以说主动的实践是格物致知的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看看你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都获得了什么认识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师就通过自己的亲

8、身实践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地难!3)理解在自然科学领域格物致知的途径我们很多同学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以为自己懂了,都知道了,实际操作起来却常常不知所措。我们很多同学大都注重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身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在自然科学领域是行不通的。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