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

ID:11854593

大小:288.1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14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1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3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1、引言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60万人,加上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有100多万人,2011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达700多万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之成为社会的焦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虽有缓和趋势,但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这对本来就已经十分困难的大学生就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意愿,是指有就业要求的大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不同评价、不同审视和选择方向。就业意愿描述的是大学生寻找工作之前的设想,这种设想与现实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大

2、学生的就业意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24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2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2.1大学生择业心理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择业心态无疑会为大学生的择业提供有益的帮助,而消极的择业心态将会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积极心态,如魏彤儒(2003)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寻求工作主动,竞争意识强烈,对自身的竞争意识有较高评价且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等极为关注;金崇芳(2004)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先就业再择业的

3、观念是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趋于现实的最基本的心理反映之;刘尊法(2000)也认为当代大学生较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是靠感性的认识,更多是靠理性的分析,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表现在择业期望过高、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淡薄以及焦虑心理。魏青和郝善学(2002)从3个方面来看大学生择业的期望:(1)过高的期望成就;(2)期望短时间内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理使一些学生对成就的实现期望过高;(3)过分地期望稳定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的调查中表明

4、,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53%)、出国深造(32%)。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型转向经济价值型;刘尊法(2000)认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过分强调和突出个人,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不考虑社会责任,过于注重个人正当权益的获得;欧阳霞(2004)等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心理。2.2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分析大学生在择业中产生的这些心理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前各研究者主要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在分析大量文献后认为应该表现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

5、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五个方面上。24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2.2.1社会因素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在这个阶段,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这也是大学生择业心理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马忠祥(2001)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一些观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导:(1)社会各行业间的工作性质不同,各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不同,形成社会对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认识与评价。(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偏见。在国家政策方面罗小燕(1999)认为:(1)目前社会还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全国地区人才需求难以保证。(

6、2)地区和行业保护政策不能保证毕业生择业的公平竞争。2.2.2经济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硬件设施条件较好,相对于内地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择业时大都选择北京、上海、大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是导致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向的外部原因。在张道祥(2002)的调查中指出:经济待遇高不高,是否是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在周骏宇和李元平(2010)的研究中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二元特性,已经对大学生的就业

7、意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各项收入差距和生活条件的差距,会让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显示出畸形的高度同质性,即大多数学生在地区选择方面都会偏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城乡选择方面都会偏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行业选择方面,都会选择体制内优势部门。2.2.3教育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时期,这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黄发友(2002)认为就业制度的转变,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由于长期受传统的统分统配思想的影响,学校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少,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还不完善,学校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

8、转变。24当前大学就业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