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

ID:11856268

大小:8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4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_第1页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_第2页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_第3页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_第4页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探讨——以天津市为例【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议题,根据城乡统筹的原则,紧密结合城乡规划体系,并兼顾均等化与差异性的思路,以天津市实际情况为例,主要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的探讨。【关键词】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体系;天津市近30年的改革发展,使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农村潜在的基本公共需求开始变成全面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究竟如何界定,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笔者参考有

2、关政策文件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把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界定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四个方面。本文为了增强论述的针对性,以天津市新农村建设为例,重点就以上四个方面的设施配置体系进行探讨。1农村公共设施现状问题近年来天津市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取得了明显进步,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来看,仍存在公共服务事业投入不足和城乡发展不均衡两大突出问题。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仍较大。天津市农村地区现有中小学校的数量虽基本能满足学龄青少年的就学要求,但基础条件良莠不齐,设施配置与中心城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3、。二是职成教育仍难以满足需求,教育的现实服务功能仍不足。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区县政府驻地,与农村基层的空间距离较大,这是制约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障碍之一。卫生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卫生资源配置城乡差距较大。9从农村卫生资源占全市比重来看,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人口,拥有卫生资源仅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口规模与卫生资源配置明显不匹配,优质资源过度向市区、大医院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稀缺。二是农村居民就医条件明显不足。从城乡居民拥有的就医条件来看,农村地区与市区相比差距较大,二级及以上医院不到50%。乡镇虽建有卫生院,但有近40%

4、的卫生院没有病床。全市仍有许多行政村没有建立卫生室,给农村居民看病带来不便。文化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二是利用率不高,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设施设备的陈旧和不足与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综合问卷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村文化站(室)的总体使用率不超过30%。体育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天津市3840多个行政村,目前只有1200多个行政村建设了体育场地设施,离国家每个村

5、有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桌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健身路径也只覆盖了三分之一的行政村。许多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采取“因地”而建,体育设施建设没有上规模、上档次。二是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人为造成的损坏比较严重,影响了体育设施功能的发挥。2新农村公共设施配置思路2.1紧密结合城乡体系未来天津市通过撤镇设街、合并乡镇、撤村并点等措施,要形成中心集聚、布局均衡、级配合理,五个层次紧密衔接的现代城、镇、村体系。五个层次分别如下:新城:各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重要的功能区,城市发展轴和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带动区域发展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

6、地区。承担中心城区人口疏解,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多极增长的格局和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上,建设用地2000公顷以上,发展成为中等以上城市,远景向大城市迈进。9中心镇: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吸纳镇域内和周边乡镇人口与产业的重要区域,通过聚集发展乡镇工业、商品流通业和社会化服务,密切城乡联系,辐射带动周边村镇。人口规模3万人以上,建设用地360公顷以上,发展成为小城镇,远景发展成为小城市(5-10万人)。经济联络半径控制在10公里左右。一般镇:辅助新城和中心镇为周边村庄提供生活、生产服务,远景不再扩展,人口重点向新城和中心镇聚集。人口规模1

7、-3万人,建设用地120-360公顷。经济联络半径控制在5公里左右。中心村: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吸收周边村庄的迁并,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农村居住单元,是未来全市农村居住单元中的中的主要部分。人口规模1000-3000人,建设用地15-45公顷。经济联络半径控制在2公里左右。基层村: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居住单元。考虑耕作半径、村庄特色、发展基础进行保留,尽量不进行扩展,人口规模600-1000人,建设用地9-15公顷。经济联络半径控制在1公里左右。新农村公共设施的配置要紧密结合以上城乡体系的规划思路,尤其是中心镇和中心村这两个层次。首先,一个镇/村现状公共设施的

8、基础潜力以及未来它为周边镇/村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是它能否发展为中心镇/村的前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