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

ID:11889575

大小:772.00 KB

页数:195页

时间:2018-07-14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_第1页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_第2页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_第3页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_第4页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量寿经讲座46-69(黄念祖 24品091-135)校对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无量寿经讲座46(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录音第091集我们学习大经,到了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这是一个关键的部分。所以《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一切树木而要有根,花瓶里插的花未尝不好看,但是插不了几天,它没有根,无本之木。“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菩提为因,因果律,什么因得什么果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成佛,佛就是觉悟,要觉悟就需要种觉悟的因,菩提就是觉悟,所以要有觉悟的因,菩提心是因,觉悟是因,那么所得彻底的果实,落实在什么地方呢?落实在有没有大悲菩提心,解决问题,实现愿望。要度众生,这不是空话,不是狂

2、愿,喊口号。谁不愿意帮助别人?与人为善?儒家有这个思想,基督教都有,但是你得有具体的方法,所以称“方便”。我们很粗浅粗浅的解释为一个便利的方法,要有个便利的方法度众生,这个方法越是彻底的便利,那所证的果就越是究竟的果。讲了很多,让众生怎么能去啊,要落就落在这里,方便为究竟的果实就在这里,我们学经也是如此,出家学道为什么?有不少人发心不纯,要发心问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就是得到一个职业吗?如果真的为离见,这是大丈夫事,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不是总司令、国务总理这些世间上的名人他们所能做得了的,大丈夫事。怎么叫大丈

3、夫事,就是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所以叫大丈夫事,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得到自度,怎么才能够度他,“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来度众生,就是说了弥陀本愿之海,三辈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落实,我们要依靠弥陀本愿之海,并且让一切众生分享这个法益,所以这个非常重要。这一章就是说,我们如何具体来实践求生净土、普度众生的心愿。求生净土的动机,是为了最快、最稳、最好的来实现度生的心愿,不然只是个度生的空愿,愿意度众生,你自己还在苦海里头,脑袋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你怎么能度众生?!你要有方法,要有一个大的救生船,你就可以度很多人,

4、你赤手空拳,还不会游泳,自己还在苦海中头出头没,度不了人。这一段的重要性,是实现弥陀的愿望,也实现我们学佛的愿望。实现、实践,再简单说就是落实,落实我们学佛的这个心愿。佛的心愿落实了,我们的心愿也就落实了。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这点要注意了,就是指人民说的,不是十方世界的声闻、缘觉、菩萨,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凡夫。“至心”就是要至诚的心、真实的心,这样愿生彼国。可以分成三辈,所以《无量寿经》是三辈往生,谈到三辈往生,我们就要跟净土宗另一部经典《观无量寿

5、经》的内容,在这个地方,一起研究了,《观经》(即《观无量寿经》的简称)是九品,《无量寿经》是三辈,《观经》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上生、中生、下生,三三见九成了九品,《无量寿经》是三辈,三辈与九品,这两部经的内容,是相对应的、相符合的?还是两件事,各说各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从古以来是有争论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赞成同的有好几位。一个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在《略论》里说(我们不引他的全部了):《无量寿经》是三辈,《观经》就是把一品相当为一辈了,三三见九,成为九品了,也有人认为这两个是一致的,不过这个意思不很明显。《净

6、影疏》是地球上最早的《无量寿经》的注解了,他说的更明确了:往生的一共有三辈,《观经》的粗分为三,细分为九,《观经》不是分为三品吗,上品、中品、下品,一品要再细分就成九了。那么这就是说,这个三辈和三品,一个是粗,一个是细。嘉祥《观经疏》里也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就是把《观经》里头的三辈开成九品,一步一步的意思就明确了,嘉祥说的更明确,《观经》就是把《无量寿经》说的更细。朝鲜,当初是新罗国,憬兴曰:今即合彼《观经》九品,为此(本经)三辈,故其意无异。就是《观经》的九辈和本经的三辈这个意思没有两样,这个话就更肯定了。莲池就更肯定

7、了,“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还有天台的《观经疏》也说,观经的九品就是大本的三辈。这是这么多的古德赞同相同的一方面。宋朝一个大德,灵芝大师,他著了《阿弥陀经疏》,幽溪大师根据他的疏写了阿弥陀经的《圆中钞》,灵芝大师他说,三辈里头跟观经相对应的只有《观经》的上品,跟观经的中品和下品都不对应,不包括在我们这个经里面,那就差得很多了,因为观经的中品下品都没发菩提心哪。咱们这个经都要求发菩提心。孤山比他宽一点,他说,我们这个经只包括上品、中品,不包括下品,因为下品往生的都是恶人,他是这个主张。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头把这个

8、问题解决得很好,他不但说明了自己的主张,而且把为什么赞成配合的原因作了解释,也把他们不配合的道理予以承认,但是比他们圆融。他说,赞成同的方面,只是论往生以后你的位次,你到底是那一辈那一品,这个位次;灵芝他们所著眼的呢,是往生以前的行持,往生以前发没发菩提心,是行善还是行恶,他注重的是往生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