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

ID:11940817

大小:4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5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_第1页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_第2页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_第3页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_第4页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探究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碳泄漏问题是目前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欧盟等以存在碳泄漏为由欲对非减排国家征收碳关税。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碳泄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碳泄漏有三个主要渠道: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其中,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是争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角度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碳泄漏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肥、玻璃和玻璃制品、纸张和纸制品六个碳密集型产业为

2、研究对象,以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作为指标,考察欧盟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1992年)以来该指标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中国与欧盟之间是否发生了碳泄漏以及程度如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欧盟之间可能并未发生碳泄漏,或者即使发生了碳泄漏,其程度也很微弱,不足以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关键词中国;欧盟;碳泄漏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8-0113-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1817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在如今的气候

3、变化国际格局中,欧盟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欧国家已经率先征收碳税,继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多种措施。然而,一国国内严格的减排措施有可能对其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碳密集型产业向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宽松的国家转移,形成“碳泄漏”(CarbonLeakage),这一直以来都是欧盟等减排国家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欧盟一直有人主张对来自未履行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在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奇发言亦称,如果不能在国际范围内就减排达成协议,欧盟将设立碳关税,对来自“污染国家”的产

4、品征收关税。作为一个碳密集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将是其征收碳关税主要针对的对象国。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碳关税付诸实施,必将对我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欧盟产生重大影响。鉴于碳泄漏是欧盟拟征收碳关税的一个重要理由,因此,本文将在对碳泄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中欧之间是否存在碳泄漏,以及如果碳泄漏的确存在,其程度如何,是否足以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1碳泄漏理论分析17碳泄漏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现象。碳泄漏率,即

5、非减排国家的排放增加量与减排国家的减排量的比值,可以作为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环境效果的指标。17从理论角度看,碳泄漏现象的产生跟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减排国家对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减少,可能会通过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变化,增加非减排国家生产和消费的碳密集度。谢来辉和陈迎归纳了碳泄漏的三个主要渠道:①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可能会导致煤炭、石油等碳密集型化石能源的世界市场价格下跌,从而使非减排国家有可能扩大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②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采取的减排政策

6、可能会增加钢铁、水泥等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此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非减排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占据相对优势,从而使国际产业发展格局和国际贸易流向发生改变,并且使非减排国家增加其温室气体排放量;③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减排政策可能降低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减排国家的企业可能将投资转移到非减排国家,这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将使碳密集型产业向非减排国家转移,从而导致更多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1]。不同模型由于对全球排放情景和发达国家采取政策工具的假设不同,对碳泄漏率的测算结果也存在着差异。联合国政

7、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总结不同研究得出的碳泄漏率介于“OECD的GREEN模型估计得出的5%和Light等研究者得出的20%不等”之间,据此,在最糟糕的情境下,如果工业国家减排5%,那么其中1/5会并非完全消失,而可能会因为产业转移而变成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同时它也强调,对碳泄漏率为20%的上限是在假设没有技术转移和排放贸易等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事实上考虑到未来各国可能还会谨慎地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碳泄漏率将会远小于20%[2]。赵玉焕等: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8期一些研

8、究单纯通过比较碳泄漏率得出政策结论,对此,Kuik等提出质疑,因为单纯的一个相对指标既不能提供碳泄漏程度的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