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

ID:1197378

大小:274.8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08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1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2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3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4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5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6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7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8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9页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0卷第4期海洋科学进展Vol.20No.42002年10月ADVANCESINMARINESCIENCEOctober,2002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进展X(1995—2002)1,21,2史久新,赵进平(11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2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摘 要:总结了1995年以来中国在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研究和南极海冰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普里兹湾海区是中国南大洋研究的重点区域,研究表明,在该海区存在显著的深层水涌升和陆架水北扩现象,某些年份深层水与陆架水混合

2、后产生了较重的水体,但是尚未发现生成南极底层水的直接证据。在普里兹湾所处的印度洋区段,亚热带锋、亚南极锋和极锋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别是不同年份的锋面位置存在较大的摆动。该海区的南极绕极流既是风生的,也受到密度场的影响。在凯尔盖朗海台的地形引导作用下,南极绕极流表现出显著的非纬向性特征。南极海冰除了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外,也表现出长期变化的趋势。此变化与海洋、大气中的其它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两极海冰涛动、南方海洋涛动等多种变化模态,对我国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关键词:水团;环流;海冰;南大洋中图分类号:P728.2;P731.2文献标识码

3、:A文章编号:167126647(2002)0420116211始于1984年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迄今已连续进行了19次(1984-1985年为首次中国南极考察,1985-1986年为第二次,依次类推),这些考察大多采取搭乘考察船前往南极的方式。在由考察船承担的南极考察中,南大洋调查都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东南极建立中山站后,在中山站所处的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区布设了较为固定的站位,进行了多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该海区成为中国南大洋研究的重点区域,中国也成为在该海区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南大洋的海冰具有显

4、著的季节变化,在地球冰雪圈中,其变化幅度仅次于北半球的雪盖,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依靠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方便地对南极海冰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探讨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成为中国南极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在过去的8a中,有关南大洋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将对中国学者在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为将来的研究和其它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1 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区的水团和环流普里兹湾是南极大陆沿岸的第三大海湾,面积仅次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它位于南大洋的印度洋区段,42大致在67°45′~69°30′S,70

5、°~80°E的范围内,面积约为6×10km。中国于1989年在普里兹湾东岸建立了中山站(69°22′24″S,76°22′40″E),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开始成为中国南大洋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海域。除了在考察船往返中国和南极途中进行的走航观测和在长城站(62°12′59″S,58°57′52″W)附近所做[1]的少量观测外,大多数固定站位的海洋观测均集中于此。在此开展的物理海洋现场观测最初主要是配合磷[2]虾资源调查而进行,后来则针对该海区的水团和环流研究而开展。X收稿日期:2002209223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南

6、极地区地球环境监测与关键过程研究(2001DIA50040)资助作者简介:史久新(19692),男,山东淄博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环流和海洋遥感研究。(责任编辑 武建平)©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4期史久新,等: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进展(1995—2002)1171.1 水团在该海区的上层主要有4种水团:南极表层水、冬季水、绕极深层水(CDW)和陆架水,上述水团在历次[3~5]考察资料中都可以识别。第七次中国南极考察在该海

7、区布设了9条经向断面(68°~108°E每5°设一条[6]断面),由于凯尔盖朗海台的影响,调查海域的东西两侧表现出不同的水文特征。83°E以西海域(即普里兹[7]湾及其北侧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为20m(最大厚度出现在普里兹湾的湾顶,大约有30m),冬季水厚度30~70m,70m以下过渡到CDW;最高温度出现在CDW的中心,为1.85~2.00℃。83°E以东海域(即普里兹湾以东海域),0~30m为夏季表层水,50~100m为冬季水,100m以下为CDW;CDW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表明83°E以东受陆

8、架水影响更明显。在第九次中国南极考察的CTD资料中发现了明显的CDW涌升现象,涌升最强的位置在普里兹湾以西海域,最明显的深度在50~200[8,9][3]m。对同期澳大利亚考察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