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ID:12042435

大小:4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5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_第1页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_第2页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_第3页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_第4页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正常白细胞形态1.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名称直径(μm)胞体形态胞浆着色浆内颗粒细胞核形染色质状态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15圆形粉红色量多、细小、均匀、紫红色弯曲呈杆状、带状、蜡肠样粗糙,深紫红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15圆形粉红色量多、细小、均匀、紫红色分2~5叶粗糙,深紫红色嗜酸粒细胞13~15圆形不清粗大、整齐、均匀充满胞浆、橘黄色多分2叶,眼镜形粗糙,深紫红色嗜碱粒细胞10~12圆形不清量少、排列零乱、大小不均、紫黑色,可盖核上,水溶性核形不清,颗粒遮盖而不明显粗糙,深紫红色淋巴细胞6~15圆或椭

2、园透明、淡蓝色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紫红色颗粒圆形、椭圆性、肾形深紫红色,粗紧成块,核外缘光滑单核细胞12~20圆、椭园或不规则半透明、灰蓝色或灰红色细小、尘土样紫红色不规则形、肾形、山字形、马蹄形,扭曲折叠疏松网状,淡紫红色,有膨胀感和立体起伏感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形界定凡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一丝相连者为分叶核粒细胞。具体划分的标准是细胞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为分叶核粒细胞,大于1/3者为杆状核粒细胞;若两丝相连为杆状核粒细胞。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瑞-姬染

3、色情况下)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形态改变,它们可各自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2)毒性颗粒(toxicgranulation):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

4、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均、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中毒颗粒,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含毒性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空泡(vacuole):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4)杜勒小体(D0hlebody):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

5、,直径1~2μm,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D0hle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细胞(degeneration)和核变性(degenerationofnucleus):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

6、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body)。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shift)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5叶,杆状核粒细胞较少,两者比值为13:1,这是正常的核象情况。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变化,即细胞核象偏于杆状核一侧称为核象左移,反之称为核象右移。 (1)核象左移(shifttotheleft):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

7、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在感染时易发生,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核象左移时白细胞数可增高,也可不增高甚至减低,但以增高者多见。再生性核象左移: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如平素健康者在遇到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时。退行性核象左移: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的核象左移。特殊的感染类型,如伤寒也可出现退行性核象左移。核象

8、左移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根据左移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见表2—3)。核象左移类型出现的细胞类型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数量轻度核左移>5%仅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感染轻,抵抗力强中度核左移>10%还出现少量中性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感染严重重度核左移>25%更幼稚的细胞早幼粒甚至原粒细胞也出现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2)核象右移(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