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ID:12142149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5

《再别康桥》教案_第1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2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康桥再别徐志摩年级班级:高一年级二班教师:代雪瓶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品味新诗的语言,分析意象,揣摩意境。2、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抒情方式以及新诗的赏析方法。 3、思想情感培养目标: 感受作者在诗中蕴含的独特真挚情感,学会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教学重点:1、意象的特点。 2、《再别康桥》的“三美”。3、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1、诗中的意象传达怎样的情感,这些意象群对诗人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深2、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委婉情感以及情感指向。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

2、运用。教学用具:黑板、粉笔、音响教学时数:一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感激趣导入:首先播放一首歌曲,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接着展示一些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并同时介绍:剑桥,又叫康桥,1928年秋,有一位中国的诗人在康桥的河边留恋,寻梦,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叫徐志摩。同学们自然会答出这首诗就是《再别康桥》,于是顺利过度,导出新课。(二)进入新课1、整体感知:老师给学生放课文朗诵,整体感受新诗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2、分析课文:

3、第一步:分析课文内容(1)整体感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老师给学生放课文朗诵,整体感受新诗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整体感知诗的音乐美。(2)作者及背景介绍A.作者: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思想主张:爱自由美B.背景: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19

4、28年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C、新诗的概念及特点a.中国白话新诗,指的就是中国的、现代的、白话的创作诗歌。b.特点:抒情性、意象传情达意、修辞手法、分行排列(3)掌握诗歌中重要的字词的形、音、义(4)划分诗的结构,掌握诗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初次与康桥作别第二部分(2-6)与康桥惜别第三部分(7)与康桥诀别第二步:研析课文,精读感悟A.第一节中连用三个“轻轻地”有和作用?说明: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

5、,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板书:三个:“轻轻地”的作用)B、物象、意象与意境分析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C、(2-6)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

6、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哪些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a、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夕阳照射下,河畔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

7、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b、 青荇。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D.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说明:悄悄无声

8、,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E.作者的感情经历了几次变化?F、体会徐志摩诗歌中的“三美“a.绘画美: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