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

ID:12150508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5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_第1页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_第2页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_第3页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_第4页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及生成关系【摘要】预设与生成,是随着新课程出现的一对矛盾体。新课程只有教师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课改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对一线教育生活的真正参与。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真正的付诸如行动。【关键词】教学;预设;生成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14-02“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用东庐中学陈庚金的话说是“应该动态的”,“如果预设都做好了,学生上课

2、时就没有新鲜感。”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美国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同时又借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说:“老鼠和人类的最好计划常常走入歧途。”这两条似乎相互矛盾却也恰好说明: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这一对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的。7预设与生成,是随着新课程出现的一对矛盾体。如若不能明白“课改,就是改课”的道理,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不能以学定教,老师只是一味的霸占着课堂的话语权,那么我们也就无须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了。“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

3、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新课程只有教师真正的参与进来,我们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对一线教育生活的真正参与。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真正的付诸如行动。在讲蒲松龄的文章《狼》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②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③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及课文所阐明的道理。过程与方法:①朗读;②品读;③讨论点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

4、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善于斗争;并同社会上的假、恶、丑等阴暗面作斗争。7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促进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在第二节课时,我的预设是先由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狼的本性的那个字,然后再慢慢地依次研究狼的其它特征。“黠”字体现狼的本性,文中有相关的语句;除了“黠”,其它的特点,还有“贪”、“凶”,也有体现的语句。而一个同学却打破了我的预设,为我带来了麻烦。她说狼很“聪明、团结”等;我追问依据,她证据凿凿的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看出了狼的团结,并不为骨

5、与肉而争抢相对;’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还有’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足见狼的聪明。”遇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不及,因为这课我讲了很多遍,也没有这么一问的。预设与生成出现了矛盾,我很清醒的知道是这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产生了误解。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学路、教路与文路的统一融合,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学。我笑了,没有完全的肯定这个学生的不足,而是先赞扬她的不同与他人的见解,也使学生们知道狼也真的是有这位同学所说的“团结、聪明”等特点的。然后一转,我说“那么这篇课文作者对自己笔下的狼,所寄予的情感态度是

6、怎样的呢?”学生研讨得出,是讥讽嘲笑的,依据是结尾的作者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正确的解读教材,是必须通过仔细的研读,而没有良好的阅读素养,即使仔细的研读也不会有自己的东西的。教师的读书的积极效应就在于此,而且,机智的驾驭课堂也是少不了。生成可以是我们课堂上的精彩的花絮,而一旦的处理不好,却也可以会是我们课堂上的败笔之所在。下面几个例子恰恰能够说明这一点:7一位教师执教《塞翁失马》: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问题让学

7、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了,令人汗颜。还有一位教师执教《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文中的爱国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第二个例子就出现了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生成的契机而导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这一课,我去年下半年教过,对教材,我很熟悉。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这个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不够,也不透,没有真正的明白“虎门销烟”中的“销”字,误以为是“烧烟”;本来出现这样的生成的问题,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而因为教师没有准确的把握好教材

8、,盲目的引入学生的讨论,从而致使文本的德育教育功能丧失殆尽。如果老师在问题出现后,能够强调“销烟”的”销”字,使学生明确林则徐用的是化学的方法,而不是烧烟。再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相信林则徐真的要禁烟,以为林则徐要发大财了的误解7;可看到林则徐整个销烟的过程,信服了,也为林则徐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赞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