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

ID:1228191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6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_第1页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_第2页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_第3页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_第4页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及成长关系探析中图分类号:F279.4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家族企业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在家族企业的成长中,信任是影响家族企业成长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家族企业的双信任系统模式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家族企业信任结构的动态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任结构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关系。家族信任与企业信任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企业发展初期,家族信任占据绝对优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企业信任必然超越家族信任而主导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最终成为公众公司。关键词:家族企业信任结构企业成长家族企业是否向现代企业转化的观点论述家族企业是否要转为现代企

2、业,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家族企业应尽快过渡到现代企业;二是家族企业不一定非要过渡到现代企业。5前者认为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关于家族企业继续存在的合理性解释有各种理论,其中“利他主义”是一种有影响力的论调。这一派经济学家以盖尔西克、黑菲、贝克尔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家族企业的血缘关系造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奋斗精神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另一个认为家族企业存在具有合理性的学派是以Berle和Means为代表的“代理理论”学派。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等原因,就有可能存在职业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后者认为家族

3、企业必须向现代企业转化,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和交易的复杂,家族企业内部的资源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尤其是管理资源。李新春(2002)指出,家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建立于“忠诚”之上的家族主义信任,家族主义信任不能或难以解决随着组织规模或交易的复杂性增加时出现的代理能力不足问题,因此出现“家族主义困境”,妨碍了企业的成长。这两种观点看似是矛盾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并不矛盾,前者之所以认为有必要转化,是从家族企业的弊端入手,突出了家族企业未来的大趋势;后者之所以认为没有必要,是从现阶段家族企业的优势出发,但是问题是在未来这种优势将会消失

4、,家族不存在不必要的转变,只是在何种情况下转化,这两者的矛盾其实是对家族企业何时转变的考验。5因此,对于家族企业是否要转化为现代企业的争论的本质是家族企业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应该转化为现代企业,即在现阶段或者说在一定的阶段,家族企业不需要向现代企业转变,但是一旦其优势丧失,家族企业必然要引进职业经理人,向现代企业转变。但家族企业在何时需要向现代企业转变?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核心是什么?李新春(2003)认为: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引进职业经理人后,企业管理可能面临更糟的局面。经理人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家族主义取向,将作为经理人是为他人管

5、理企业,即便给予优厚的收入补偿,都终究不是为自己及其家族贡献力量。因此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经理人在位时积极营造自己的后路,为将来哪一天自己创业做准备;带走客户和关系资源甚至全班部下人马另立门户;或帮助竞争对手,为竞争对手的企业服务等。家族所有者也同样很少将经理人看成是自己人,而是时加防范。在这一信任的博弈过程中,家族主义价值取向加剧了双方的相互不信任,即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家族企业内部人员,都有强烈的家族主义倾向,这种价值观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因此说,家族主义的价值观是经理人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这种更糟局面的出现,本质上是信任结构变化的结果。因此,信任结

6、构是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核心因素,家族企业何时向现代企业转变关键是信任结构的动态变化。信任结构的分类既然信任结构是家族企5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关键,那么就有必要深入了解信任结构的外延和内涵。所谓信任结构是指信任的来源构成及各自所占的比重。纵观国内外研究,国内外对信任结构的分类有许多经典理论,但是分类的角度并不是完全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角度:(一)基于特征的分类最经典的要属Lewicki&Bunker(1995)的观点,他将信任分为计算性信任(calculus-basedtrust)、知识性信任(knowledge-basedtrust)和认同性信任

7、(identification-basedtrust),这种分类法对后来者影响甚大。影响同样很大的还有Luhmann(1979)的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trust)和制度信任(institution-basedtrust)的划分。其他的还有Wiliamson(1985)的计算的信任、制度的信任和个人的信任,McAllister(1995)的认知型信任(cognition-basedtrust)和情感型信任(affect-basedtrust)的划分等。(二)基于等级或范围的划分如吉诺维希(2000)的公众信任和私人信任,MaxWeber(

8、1951)的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trust)和普遍信任(u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