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ID:12288254

大小:5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6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_第1页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_第2页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_第3页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_第4页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_第5页
资源描述: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师陈寅恪:“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黄守愚          中国人做了1600多年的“桃花源”美梦。但直到当前,还是没有人知道“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这不但是一件怪事,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神秘未解的谜。  疑问在哪里呢?有六大悬念:一、陶渊明是不是当时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溪峒蛮人的后代?二、陶渊明的创作、生活与思想,对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有什么影响?三、较早记载入史册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四、陶渊明究竟受到了哪些“传闻”的启发?五、“发现”桃花源的渔人黄道真是南方的“少数民族”溪峒蛮人吗?六、武陵在陶渊明时代有没有桃花源?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率先捅了这个“马蜂窝”。1936年,陈寅

2、恪发表《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公认的南方武陵说,认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洛水上游一带。这篇论文传播开来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抢着拜读。在当今的文化界,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不休。  也许人们会好奇地问:桃花源不是在武陵吗?难道另外还有地方叫桃花源的?一般人看来,桃花源在武陵已是“定论”,这个质疑竟然引发这么大的争议,简直不可想象。这是为什么?都是那些疑问惹的“祸”。读完本文,就会知道其中为何如此神秘的。  先从第一个疑问谈起,讲讲陶渊明是不是当时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溪峒蛮人的后代?  许多人都不了解,陶渊明有“少数民族”溪峒蛮人嫌疑的身世。陶渊明的

3、家族可能是当时受歧视的溪峒蛮人,还被人抓着了“把柄”,属地位低下的寒门庶族。他的祖先原居住在鄱阳郡(今江西波阳),西晋灭掉吴国后迁到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那里都属鄱阳湖地区,杂居着汉族和溪峒蛮等少数民族。陶渊明的曾祖叫陶侃,早年是一个穷光蛋,靠捕鱼为生。来到洛阳“跑官”,因“府望不显”,没有人把他带进“圈子”,甚至认为同他打交道都是耻辱。虽然后来成为一个大军阀,官拜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还是被士人鄙视为“溪狗”。可见,他们的家族为主流社会所歧视,根本没有什么门望,极有可能是溪峒蛮人,不然的话,别人也不会骂他是“溪狗”。  当时的户籍档案的记载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东晋时期的户籍档

4、案有“黄籍”、“白籍”之分。江南本土户口,编入“黄籍”;南渡侨民,类似于“流动人口”,于是侨置郡县,编入“白籍”,相当于办“暂住证”。当时的士族豪强享受特权,“百役不及,高卧私门”,所以不少寒门庶族,冒充士族,逃避赋役。一旦在它上面造假改动一下,写上一笔辉煌的“神话”,偷偷填下原本没有官爵之类,那么一生不仅能享受特权,还可能趁此显赫的资历做官,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陶渊明家族有可能偷改户籍档案,以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冒充华夏族,但被人抓到了“把柄”,盖子没捂得住,“负面”消息传播开后,于是人人都认为他家是“溪峒蛮”,所以即使陶侃身为大军阀,还是被骂作“溪狗”。  因此,陶渊明一生坎

5、坷,到处碰钉子,不是偶然的。更不幸的事情,到陶渊明长大成人的时候,有数代人做大官的他们家已经衰败没落了。四十一岁的那年,他做了彭泽县的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官,想起多年来的辛酸,好没面子,在官场中混了这么久,还要向一个比自己年纪小的上司哈腰敬礼,何必“为五斗米折腰”?不如提前“退休”算了,于是陶渊明把县令印信一丢,主动离职,回家种地去了。  既没有显赫一时的官爵,又不是士族豪强,还有少数民族溪峒蛮人的嫌疑,更被主流社会歧视,所以,在当时的世人心目中,陶渊明只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他的诗文没有什么大名气。  陶渊明死了百余年后,被崇拜者们追捧为大诗人。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和作

6、序,还举办了《陶渊明集》首发式的“新闻发布会”。一时,陶渊明的身价飞涨,蔚然为一代大诗人。于是,他被推尊作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譬如唐代的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位“先进”“标兵”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遗风。    现在再谈第二个疑问,看看陶渊明的创作、生活与思想对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有什么影响。根据文献材料,可以断定,其中必有紧密联系。  陶渊明隐居山林,一生从事田园诗歌创作。作为民间文艺家,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内容包括为对田园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多个方面。陶渊明热爱自然风光,厌恶现实社会,

7、把它称作“俗”,认为官场是“樊笼”、“尘网”。他怕“坐牢”,要“逃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为一个农民,陶渊明非常贫困。在一首怀念古田舍的诗中,他说,“转欲志常勤”、“聊为陇亩民”,表示要勤劳和安心种地。还有一首诗,写了他为豆除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一首收获早稻的诗中,写他早起收割,夜晚负耒而归,“田家岂不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