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

ID:12331077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6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_第1页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_第2页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_第3页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_第4页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_第5页
资源描述:

《顾玉东 王澍寰手外科学 顾玉东 王澍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顾玉东王澍寰手外科学顾玉东王澍寰本书是“当代医学院士经典系统”专著之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王澍寰等主编,又邀请了国内学有所长,临床经验丰富的手外科专家共同撰写而成,是一部手外科学的综合性权威著作,全书共有二十四章,约150万字,图与照片共约1300幅。以临床应用为前提,既概述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操作,又包括全部手部的伤及病的诊疗方法,尤其手的解剖图清晰美观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本书概念清楚、技术先进,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性。可供外科医师、全科医师及研究生等阅读参考。   在20世纪之初,急性传染

2、病的猖獗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关系着种族的存亡。由于微生物学、免疫学以及药物学的发展,急性传染病已经基本被控制。因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医务人员就大为减少。大量严重的手外伤,是工农业机械化的产物。科学发达国家生产手段机械化比我们早几十年。在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当大批手外伤出现时,手外科便应运而生,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手外科医生,他们适时地总结了经验,世界上第一部《手外科学》于1944年出版,在手外科的理论及技术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手段已高度自动化,手受伤的机会已大为减少,虽不时

3、发生的一些生活手外伤,不但伤势较轻,且数量又有限。所以,时至今日,发达国家的手外科已从顶峰开始下降。  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大量手外伤涌现,“手外科”才开始萌芽,40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巨大进展。手外科范围:神经和血管为颈部以远;肌肉、肌腱为肘关节以远;骨骼为桡尺骨远端以远。在此范围内,不论理论研究还是临床技术,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在手外科中的应用等方面,更是成就卓著。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及经济的发展还未达到理想地步,生产手段还没有高度现代化,手外伤的发生概率仍处于有增无减的势态。  为了

4、适应客观需求,我国还需要培养手外科医生,继续普及手外科知识,提高手外科技术。回顾近些年来,出版了一些有关手外科的专著,但多属涉及显微外科内容,包括手外科领域各个方面内容的著作,则为数有限。  本书是一部手外科学的综合性著作,以临床应用为前提,既概述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操作,又包括全部手部的伤及病的诊疗方法。该书是邀请国内学有专长、临床经验丰富的手外科专家撰写而成。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手外科领域中的某些方面发展很快,诸如皮肤、筋膜、肌腱、肌肉、神经、指体等组织移植;臂丛神经的解剖研究,多组神经的移位、

5、移植,以及健侧颈神经移位等创新技术;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经验;电生理检查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丰富临床经验;关节镜用于手部微创外科的操作;腕关节不稳的影像学诊断,以及其治疗的原则与方法;生物力学与手部伤病关系的论述;近代康复医疗技术在手外科领域中的具体实施等。这些先进理论与高新技术都汇集于书中。  本书的出版,对我国手外科技术的提高,手外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预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顾玉东(1937.10.19-)山东省章邱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

6、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70年代首创膈神经位移,83年创用多组神经位移,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优良率达84.6%,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创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位移的病例健侧颈7移位,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设计的“二套血供的手术方法”使我国首创的足趾移植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73年起应用皮瓣修复肢体创面,先后首创小腿外侧皮瓣,静脉干动脉化皮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1958年,王澍寰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专业。1960年上海华山医院、天津骨科医院也相继成立了手外科。1984年10月在安徽合肥市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手外科学组,首任组长工澍寰。1994年手外科学组晋升为手外科学会,王澍寰为首任主任委员。1985年创建手外科杂志,总编辑王澍寰。1993年改名为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顾玉东。经40年的发展,我国手外科在断指再植。 臂丛损伤诊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游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长段神经缺损的修复、急诊手再造、异体肌腱移植和显微外科基础研究(包括动物模型的

8、建立,如兔耳再植与大鼠断耳、断趾、断尾再植;血管平滑肌Ca-ATP酶的检测;利多卡因、肝素、能量合剂对血管及肌肉的保护性作用及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研究)都进行了首创性工作,使我国于外科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侍德教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南通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创伤研究室主任、手外科研究中心顾问。中华显微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中华手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中国修复与重建外科研究会理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