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

ID:12367852

大小:21.4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6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_第1页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_第2页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_第3页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_第4页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知识限度视角看新闻传媒中证实性偏见的危害及克服方法【摘要】“理性有限”理论指出,人们的偏见来源于人们无法完整、完全理性地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而各种偏见当中最为常见、影响范围最大、后果最为严重、隐蔽性最强也最难被人发现的就是证实性偏见。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和解释,避免不同看法的信息和解释的倾向。这种倾向并未因互联网时代知识数字化传播浪潮的冲击而有所消减。证实性偏见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偏见和我们对这些偏见进行了不全面的验证——证“实”,不证“伪”。所以,为减少证实性偏见,就必须改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从而能多侧面看待问题;在分析和处理外来信息时,能运用丰富的知

2、识储备去证“伪”;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以及接受群体意见也有助于减少偏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事件信息进行验证,是克服证实性偏见的新方法。【关键词】信息选择;证实性偏见;有限理性;知识数字化;大数据1976年,美国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提出了人类“有限理性”[1]的概念。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一方面由于世界的纷繁复杂,又急剧变化,其中所承载的信息完全超过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范围,因此人类从信息的选择开始,经历信息的加工过程,到最后做出决策都不可能处于完全理性状态,只能是在“有限理性”状态下做出最后的决策;另一方面外界信息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不确定的外界环境,而这

3、种不确定性也限制了人类理性的发挥。由于理性有限,我们在处理信息时难免会带有感性的因素,这也为我们的“偏见”带来了可乘之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偏见对信息处理带来的影响并有效克服,我们所做出的决策就存在很大的隐患。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致命的,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偏见都会导致最后的信息失真,信息失真的后果不言而喻;对于受众来说也同样致命——受众即使选择了较为客观中立的新闻信息,也会因为自身的偏见造成不良后果。如果信息本身就因为新闻工作者的偏见,导致了信息不够客观中立,受众接受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偏见,那么这条新闻信息与事实真相往往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在这些偏见中,

4、影响范围最大、后果最为严重、隐蔽性最强也最难被人发现的就是“证实性偏见”。一、何为证实性偏见?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和解释,避免同自己看法冲突的信息和解释的一种倾向[2]。简单地说,人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看法相一致的信息,忽略与自己看法相悖的信息。因此当我们支持某种观点时,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观点的信息视而不见或予以强烈的抵触。证实性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们喜欢某样东西,我们会下意识地主动关注其正面消息用以证明这是样好东西,而对于能够说明该样东西不好的负面消息,我们从来不会去主动寻找,同时对于扑面而来的负面消息,我们也会表

5、现出抵触甚至强烈的愤怒。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时,往往根据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一贯的心理偏好,采取“证实”即验证真实的态度,对信息真伪做出评判。但这并不是说采取“证实”的态度是错误的,错误的是不对信息进行全面的验证,只验证信息“实”的部分,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有积极的方面也会有消极的方面。如果只关注可以证“实”的部分或方面,就容易忽视、遗漏其他部分或方面,无法全面地思考问题,也就会出现认识偏差。因此为了保证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不出现偏差,我们也应该注重证“伪”,从多个角度看待该问题,质疑该问题,经过正面和反面的双向检验,如果证“实”和证“伪”得出的结论

6、相一致,则证明这一结论更可靠、更接近事实真相。公平公正,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将其视为生命线。这是由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所决定的——新闻媒体担负着守望环境的职责,只有及时向公众提供周遭环境变化的真实信息,才能指引人们做出恰当的决策,在变化面前采取适当的行动,从而保证社会稳定、文明延续。然而从新闻的采集到新闻的发布,从一线的记者到幕后的编辑,都是人;他们的行为都是人性的流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性的制约。因此,不论是我们的新闻学教科书还是在新闻实践当中,都要求新闻媒体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信息的客观、公正,不要对新闻信息带有偏见地加工、发布。令人沮丧的是,证实

7、性偏见不仅没有因此绝迹,而且在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行业前就一直存在,在其成长过程中继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仅存在于新闻媒体上,同时也存在于受众身上,甚至是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中国古代哲人早就对这一现象有过关注,《列子》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态度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