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

ID:12414902

大小:37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6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_第1页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_第2页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_第3页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_第4页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研究论文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梁家敏梁家洁【摘要】当前我们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广东粤剧随着国力的增强,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一些外部和自身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后继无人、生存艰难等困境。我们是番禺水乡的双胞胎,我们是粤剧的爱好者,又是粤剧的演出者,演出时姐姐扮花旦,妹妹演小生。借此机会,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当代青少年看待粤剧的各种特殊的片面的观点,挖掘了一些创新的、有针对性地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和教

2、育的有效途径。粤剧――作为民间艺术奇葩,作为番禺水乡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粤剧,更全面地认识传承粤剧的重要性,体会人民的智慧,激发同学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并对如何传承“粤剧”提出实际的建议。【关键词】传承民间艺术粤剧调查研究一、研究目的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的今天,学校尤其重视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倍感骄傲;在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及和谐社会理念的今天,国家尤其重视和谐新农村精神家园的建设,作为农村的一名会唱粤曲的孩子,我们深感自豪。我们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鱼米之乡,粤剧是我们民间艺术奇葩,从粤剧的发展史

3、,到粤剧的传承;从粤剧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到粤剧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情怀,积极去调查开发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去教育学生,从我们—16—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等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关注我们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特色文化的情感。二、研究过程及挖掘方法(一)我们是番禺水乡的学生,我们在学校针对初一至高二青少年进行具体的调查,了解其对粤剧的认识以及传承粤剧的看法。(学校普查)(二)我们姐妹俩都会表演粤剧,我们可以通过到粤剧团去实地调查访问,并亲自上阵体验。(实地调查、访问)(三)实地考察时,我进

4、行了访问、记录、摄影、采标本等工作,就调查结果访问粤剧的“元老”、老师,寻找青少年正确认识“粤剧”的观点。(四)查阅资料、整理记录,最后在老师指导下撰写成论文。寻求青少年正确认识、传承“粤剧”的有效途径。三、调查及研究的结果分析(一)粤剧的概况1、粤剧的简介粤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称被为粤剧。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粤剧不但流行于粤、桂、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而传播到五大洲。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又保留昆山腔、弋阳腔、广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乐曲和时调,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

5、府戏"。 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艺术,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也是我国第一个走进世界的剧种。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著名剧作家田汉把它概括为“热情如火、缠绵悱恻”,周恩来也曾誉之为“南国红豆”。粤剧具有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音、木鱼、粤讴的传统音乐,别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见称的舞台布景,其剧目多达11,360个。2、粤剧的历史沿革时间发展概况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传入广东,广东本地戏班演出的声腔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很大,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被称为"广腔", —1

6、6—从现在粤剧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出弋阳腔和昆腔的痕迹。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和外江班。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戏,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间外省戏班来粤者甚众、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丰富的养份,艺术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山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山腔、弋阳腔、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此时的本地班已经与外江班"判然迥殊",进而逐渐形成粤剧。 清朝中后期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 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

7、与天地会陈开所部一同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自封为王,清政府因此下令禁演本地班戏。禁令一下,本地班沉寂了15年之久。在此期间,粤剧的艺人只能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或者挂着京剧等别的剧种的名进行演出。这样,粤剧中的梆子腔和簧腔开始合流。后来,粤剧中二簧的成分甚至超过了梆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禁令稍弛,本地班再度兴起。同治年间(1862-1874),粤剧艺人又公开组班演出,其班社曾到过河南、浙江、广西、云南、湖南、安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辛亥革命期间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