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

ID:12424252

大小:3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7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_第1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_第2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_第3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_第4页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o.4                      2007年8月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Aug.2007【教师论坛】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杨 静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30“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1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便,出游时间漫长而又信息阻隔。因此,对古代文人来说,漂泊异乡、骨肉分离最让人柔肠寸断、

2、感伤不已。屈原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因”:”此,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随后“魂飞到家,又预飞到归家之后”《李义山诗集笺》,抒发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2矣”]。受传统审美体验的驱使,我国古代文人于四时各有不同的审美选择,往往是“春听鸟声夏听蝉,秋听虫声冬听雪”。秋意象作为四时意象之一,组合性能好,构设手法灵活,主要表现为“中秋、重阳、清秋、秋风、秋

3、池、秋色、秋雁、秋霜、秋月”等复合意象。因此,在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内涵,对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意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  、一秋意象对原型意蕴的承传和加工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原型意象有助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作品。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运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驿站。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意象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聚物”“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3]1

4、00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清照以时间的漫长、环境的凄寂、秋夜的寒凉,极力渲染了无限的愁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接着,叙写赏”菊饮酒的情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把:,“赏菊饮酒”的传统风习安排在“黄昏”时分,渲染了“日夕当归”而人不归的无限感伤之情;此情此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到渠成,把与丈夫离别后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的极度悲苦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醉花阴》。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寒冷秋景中感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早:《寒

5、江上有怀》。马致远在萧索的秋风中抒发浪迹天涯游子的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2.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愤。由于我国古代文人视达政济世为正途,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古代宦游者大多数“负志而往,受阻而悲”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一人生选择的单一性,决定了古代多数文人的悲剧命运,因此,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失落,诗词又一常见的悲秋主题。王绩面对“树树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

6、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野望》。孟浩然面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深秋景色“悲落日于劲秋”陆机,《文赋》,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成为一个“类”概念的话语符号,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含秋意体现了这一原型意象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

7、去解读,中去体味。秋属于时序中万物萧索冷落的季节,最能引发古人对时间的惊觉,起“逝者如斯”的感慨。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倡导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追求,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经历一个由家到国远走他乡的“出游”过程;况且当时交通不88乡之情油然而生,由弱到强“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并在最后感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抒发自己面临隐居或从政的抉择的迷惘之情,把思,黄昏江景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