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

ID:12496698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_第1页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_第2页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_第3页
资源描述: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第一节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一、我国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1、孔子提出“学、思、行”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造性学习过程。2、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曾论述道: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3、王充将人才分为“通人、文人和鸿儒”。4、胡宏提出了“有疑”、“有见”的学习方法。5、朱熹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创造性学习程序。6、蔡元培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有哪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充满了一种教育创造的活力与生机。他是我国现代创造教

2、育的开拓者之一。①陶行知在论及教育的社会目的时说:“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具体说“民德”是指“觉悟”、“解放”、“创造”。他重视创新对国家发展命运的重要性,“非试验的教育方法,不足以达到救国之目的”,“会试验的教育家和会试验的国民都是试验教育所要养成的”,意即培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创造性人才和国民素质。②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种人不是少数,而是广大人民大众,同时,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③创造教育并不是反映教育本身的创造,创

3、造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④实施创造教育,首先要有创造教育的方法,创造教育须以生活为本源与内容,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因而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教学原则。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评价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为我们直接提供了创造教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和思想精髓,而且开创了现代创造教育实验研究之先河。他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创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而且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其至今仍然对教育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

4、意义。二、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在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围绕人的智慧和人格创造这一主题展开的。创造教育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杜威创造教育思想有哪些?杜威是美国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虽然遭到了人们的强烈批评,但他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思想值得我们重新解读和认识。①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变化”为基本出发点,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也不例外,因而人的教育也必须有“变化”,人自身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创造,教育的价值也是可以变化的。②在教育中,杜威十分重视儿童的创作兴趣和创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

5、发点和基础。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杜威的两个教学主张很值得注意:其一是“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其二“学校科目的相互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活动”。只有在活动中,他才能接触现实生活,才能获得发展。为此,杜威提出“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创造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因而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革命性的教育主张。④在教学过程中,杜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任何压制和服从都不会导致对个人和社会主动的改造与创新。第一节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一、创造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必然性论述当代创造教育主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必然趋势?①、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

6、的问题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的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的情况下,最主要的资产将是以创新性为本质特征的人力潜能。(人的内在素质的改变不是靠人类的遗传也不是靠人体自身的扩展,而主要依赖于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②、以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学习化授课要求人应该具有创新的素质。③、创造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1、人力资源的人化形式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成就感为动力,以创新性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形成。2、现代“人力

7、资源”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那种只强调认知层面的内容,它已触及人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结构领域。3、创造教育是在人们普遍地接受“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二、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目标1、从全面的观点看,创造教育应该包括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培养和创新的教学与学习等两个方面。从目的指向来看,创造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培养和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以创造性为主要内在素质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产品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和组织、新的或独特的想法与设计、创作作品、自我展示与自我实现等。而其最终归属只有一

8、个:受教育者创造性品质或创造性人格的形成。2、作为创造性教育的目标,当然不是以培养成熟的科学家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各种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判断)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①、创造的动机。包括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需要。②、创造的形象力。包括联想能力和创造性的幻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