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

ID:12561158

大小:27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7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_第1页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_第2页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_第3页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_第4页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摘要还需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小学生欺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校园暴力,许多小学生因为被欺负而失眠、逃课甚至自残。这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童年生活,甚至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研究小学生欺负现象,分析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人格特征和形成因素,寻找欺负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家长保护自己小孩免受欺负问题的困扰,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关键词:小学生欺负行为人格倾向EPQ去掉一引言小学生欺负行为是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

2、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相对弱小的另一方实施的攻击。本文研究小学生中的两类儿童,一类为欺负者,即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经常或频繁地欺负他人的儿童;一位为受欺负者,即指那些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负的儿童,客观上还有一类为欺负/受欺负者,即指是欺负者同时又是受欺负者的儿童。但由于本研究中该类儿童数量太少,难以符较复杂的统计分析的要求,所以根据国外有关的研究惯例,将该类儿童并入欺负者类型进行分析。英国歌德斯密斯学院的Smith教授认为:与一般攻击性行为相比,欺负行为具有三

3、个特征:(1)未受激惹性(有意性)(2)重复发生性(3)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研究者通常将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外号等;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小学生欺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校园暴力,许多小学生因为被欺负而

4、失眠、逃课甚至自残。这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童年生活,甚至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研究小学生欺负现象,分析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人格特征和形成因素,寻找欺负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家长保护自己小孩免受欺负问题的困扰,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此句还要修改,不是很通顺。二、欺负者的人格倾向和影响因素(一)人格倾向根据张文新等人的研究证明欺负者在EPQ上情绪稳定性得分显著高于同年龄段的常模,这证明欺负者具有某种情绪稳定性问题或情绪健康问题。表现为欺负者对外界社会性刺激极为敏感,但又缺乏基

5、本的应对能力,不能承受正常的环境压力或轻微的挫折,当社会冲突产生时,其易为情绪和冲动所支配,力图凭借力量对比的优势武断而非理智地对环境进行控制。在精神质维度的得分上,欺负者极其高于常模分。这说明欺负者多属于古怪、孤僻,有麻烦的儿童。对同伴或动物缺乏人类感情。缺乏是非感,不考虑安危。缺乏社会化观念、同情心、罪恶感和对人类的关心。该类儿童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表现为社会认知过程的某种偏差或缺陷,使这些儿童对欺负行为及整个社会环境的态度和看法发生某种“离轨”,进而促成了特定的情绪情感特点和攻击性行为模式。同时,男孩中的欺负者

6、似乎表现出比女生中的欺负者更强的精神质和攻击性倾向。根据张敏等人的研究证明欺负者更多具有外向、冲动、固执、强横、等特点,他们往往不容易克制自己的行为,具有冲动和易激惹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学校中经常会有一些违规行为,极易形成不良的同伴关系。对他人缺乏信任,社会化程度偏低。这些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在与一些欺负者的访谈研究中,许多欺负者都对研究者有不同程度得到敌意,而且警惕性比较高,而且去掉在回答研究者的问题时都不太配合,经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回答一些关于社会责任或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时,回答的内容都比较自私,没有顾忌公众的

7、利益。而对欺负者的自尊水平的讨论却发生了分歧:一种观点圈去掉,以下同认为,卷入欺负事件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都存在低自尊的现象;另一种观点圈却认为,欺负者通常有一种盲目的自我评价和优越感,自尊水平比较高。Olweus(1978)和Bjorkqvist(1982)等人指出,欺负者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他们的自信常常与对他人的怀疑、低估或歧视相对应,这可能构成欺负发生的重要“心理条件”,他们也可能企图通过自身的欺负行为进一步加强这种自信,确证对自我的评价。通过访谈,调查研究和数据研究,本研究的结果与后者的观点基本

8、一致,欺负者的自尊水平普遍很低,甚至一些被访谈过的欺负者表示通过欺负行为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与其等着别人欺负自己,还不如自己先欺负别人”,其中一位欺负者如是说。(二)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均认为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与儿童和行为对象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