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

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

ID:12598013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8

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_第1页
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_第2页
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_第3页
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气道内吸引的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气道内吸引(ICU核心技术)的总结曾安会【摘要】:气管内吸引术是人工气道建立后的一项基本护理措施,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及临床实践的分析,对气道内吸引技术做以下总结:气管内吸引只有在充分评估病人有需要的情况下才进行,若病人有能力应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咳出;吸引时操作应熟练、轻柔,吸引前不应常规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吸引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二分之一;每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s;吸引负压不超过300mmHg;吸引前后高浓度给氧时间应达到2min。【关键词】:人工气道;气道内吸引;吸痰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因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降低、使咳痰能力丧失,必须通过气

2、管内吸引来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而气管内吸引与气道损伤、低氧血症、感染等密切相关,不当的气管内吸引可导致气道损伤、缺氧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详细总结如下。1.气管内吸引的作用气管内吸引是一种具有潜在损害的操作,气管损伤、低氧血症、高血压、心律失常和颅内压力升高都与气管内吸引有关[1-2]。病人反映气管内吸引引起疼痛和焦虑[1]。2.吸引技术2.1适时吸痰因为吸引过于频繁造成F呼吸道感染机率增加并对黏膜损伤大,所以在进行气管内吸引前应充分评估吸引的必要性,不应该把吸引作为一个常规,吸引应在临床上需要的时候,才进行按需吸痰,指征为:(1)定容时气道压力升高或定压时

3、潮气量减少;(2)出现人机对抗,有咳嗽,听诊肺部有湿啰音;(3)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2%--3%,听诊有痰鸣音等进行吸痰。(4)若病人有能力,护士应尽量鼓励病人自己把分泌物咳出,以避免吸引引起黏膜损伤。2.2吸痰前的重要评估手段之一:听诊气道负压吸引的实施应建立在体征发现的基础上,即听诊器置胸骨上窝或站在病人床旁,若听到呼嗡声表明大量痰液淤积上呼吸道;置3-4胸椎旁,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夫哈”声并夹杂低调较远的咝咝声,表明分泌物粘稠,支气管内形成薄膜,痰位于下呼吸道,这样可避免盲目操作,同时辅以肺部物理疗法使痰液移至中心气道。2.3吸痰管的选择临床上根据气

4、管插管内径选择适当的吸引导管,吸引导管的外径不能超过气道内径的l/2,长度要求超过气管插管1~2cm。吸痰管太粗易增加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做功,反之吸痰管太细不利于痰液的引流。2.4吸引负压水平气管内吸引负压水平与吸引效果、气管损伤、低氧血症、肺内负压等相关。吸引负压过大,吸引时容易出现气管损伤、低氧血症、肺内负压。吸引负压过小,气道内分泌物不易吸出,出现反复吸引或长时间持续吸引,也可出现气管损伤、低氧血症、肺内负压等情况。选择适当负压既能有效吸引分泌物,又不造成对黏膜的损伤,不同年龄的适当负压大约为:成人80~120mmHg,儿童60—80mmHg[3]

5、。2.5吸引持续时间加倍吸引时间可导致加倍的Pa02水平降低,气管损伤直接与吸引过程中所用负压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建议吸引时间应不超过15S,以降低气管损伤、低氧血症和其他负作用的发生率。2.7减少和预防感染反复的吸引操作可导致成倍的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吸引操作中常规滴人生理盐水。应把无菌技术作为吸引操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8气道内不常规滴人生理盐水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吸引前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可增加人工气道的排痰量,但是确保病人足够的机体水份是护士促进病人气道分泌物排出的一种方法。所以,务必做好气道的加温湿化。2

6、.9吸引的实施除做到无菌操作原则外还需“轻”、“快”、“转”、“散”。“轻”即吸痰动作要轻柔,吸痰管要轻轻插入,不要用力过猛;“快”即动作要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转”即采用边捻转边吸引、边上提的吸痰方法,防止拉锯式和边插边吸的损伤性吸痰;“散”即采用多孔吸痰管(除端孔外在不同高度有不等的侧孔)。吸痰前后予高浓度氧气吸人,避免因吸痰引起缺氧使无氧代谢加强,细胞内钾离子释出,抑制心肌收缩力而致的心搏骤停。1.负压吸引的并发症气道负压吸引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首先有缺氧;另外心跳骤停,可能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律失常有关;其次有气道黏膜损伤及负压过高引

7、起肺不张等并发症。以上并发症的避免依赖于气道负压吸引的正确实施。1.小结通过临床实践中气道负压吸引的正确实施及吸引前后各项指标的观察,更证明掌握有效的气道负压吸引术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通气、提高血氧饱和度、在人工气道建立后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另外正确的操作实施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田永明曾利辉.气管内吸引的循证护理.现代护理.2007年6月第13卷第16期[2]张盛飞谢启蔚.人工气道吸引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10)[3]吴蓉瑛刘鹏珍姚翠

8、玲王秀香杨敬平.气管内吸引的护理实施.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1月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