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ID:12608313

大小:11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8

《再别康桥》教案_第1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2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3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4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别康桥》教案指导老师:刘千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班级:2010级2班姓名:李玲学号:20100141073联系方式:18728101436《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及新诗“三美”的特点;学习从诗歌意象和形式入手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文。(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彩图和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化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诗意美。(3)引导探究法:抓住

2、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的使用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味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理解这首诗不但抒发了诗人留恋和热爱母校的情怀,而且又超越了“母体”,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通过六次阅读,逐层深入体会感受——分析——理解——鉴赏,不断提升学习层面。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3、堂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5分钟)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 作

4、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了解作家以便“知人论事”是认识一个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走进诗人徐志摩的内心。(一)徐志摩生平介绍(PPT)。(二)解题:提问书中标题为何要用“再别”二字。阐释诗人的“康桥情节”三、诗意朗读,初步感知(20分钟)(采用诵读指导法)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1、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一组图片。(播放PPT)(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荡(漾)yàng,青(荇)xìng,浮(藻)zǎo,长(篙)gāo,满(载)zài,漫溯mànsù,斑斓bānlán)总结:(初读后,

5、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整体是轻柔的基调,语速要舒缓。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第五节声调略高,第六节低沉等)2、播放音频范读(PPT图像结合,营造气氛)3、教师范读。并具体分析这首诗的诵读技巧。4、全体学生齐读。让同学们带着刚刚体悟到情感齐读。四、体味意象, 感受绘画美(12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探究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借助PPT、板书等方式展现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的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不是,而是通过描写景物表现出来的。这些景物就是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我们重回

6、康桥,诗人主要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板书:金柳、青荇、清潭)金柳1、•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样子的?——柳是“金柳”——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而夕阳中的新娘是柔美的,带着忧愁的,连影子都是是“艳影”,又“荡漾”在诗人的心中。(板书:新娘) 2、•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柳”?“柳”暗示了诗人哪些情感?柳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惹人怜爱,以杨柳喻美人也是古人的惯用手法:清代张潮《幽梦影》中即有“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柳为态”,柳的柔美如美人

7、之美,再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在宝玉眼中自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诗人看到杨柳,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昔日的恋人,不过,昔日的恋人如今已为人妇。•备注:“金柳”意象意义:以柳喻人,借柳寄怜爱怀念之情。“金柳”是诗人想象中的“新娘”,象征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爱情,是最具个人化的感情,是人的一生中最耐咀嚼品味的情感之一。对于爱情,徐志摩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当然,这里的柳不仅仅是只爱情的象征,还是离情的寄托:以柳寄情,古已有之。《诗经·小雅·采薇》中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

8、句。王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