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

ID:12711217

大小:2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8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_第1页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_第2页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_第3页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2.掌握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3.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自学导读:(一)认真自读课本“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上找到相关答案并圈点勾画,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1、地形图的判读⑴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又叫绝对高度;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如图1.3-5甲的海拔高度为米,乙的海拔高度为米。⑵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如图1.3-5甲乙的相对高度为米。2、等高线与等深线⑴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连接成线

2、,就是等高线。等高线上一般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如图1.3-6等深线:在地图上,把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如图1.3-7)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或缓);反之,坡度(陡或缓)。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a.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如图1.3-8b.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如图1.3-9c.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如图1.3

3、-10d.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如图1.3-11e.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符号表示。如图1.3-12学法指导:等深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3、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和海底的。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⑷地形剖面图是以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上地势起伏的是()。A.等高线地形图B.地形剖面图C.平面示意图D.分层设色地形图2、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3、有关地图的正确叙述是()。A.地图上方总

4、是北方B.山地标高均为相对高度C.等高线呈闭合的地区,表示的是山地D.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水体4、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A.10380米B.1532米C.7324D.8380米6、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的相对高处可能为()。A.180米B.200米C.220米D.240米7、1m2的墙壁上,绘制某中学规划图,采用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A.1:500B.1:50000C.1:10000D.1:1500008、下面四幅图中,城区面积最大的是()。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

5、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是下列的(   )A、盆地      B、鞍部       C、山顶        D、陡崖10、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二、读图题1、读“等高线地形图”(如图1.3-17所示)回答:⑴若仅从地形方面考虑,请比较从B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简述理由。⑵若自A点沿直线向B点行进,那么行进方向是,自A点到C点行进,则行进方向是。⑶若A点海拔265米,则该点高出B点米。D点的地形类型是。⑷据测量,A点到C点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A点到

6、B点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那么A点到B点的实地距离比A点到C点的实地距离近多少?2、读图1.3-17判定各字母代表的山地部位:ABCDEF3、写出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所代表的地形的名称:A._______B._____     C._____   D._______4、据图分析:(1)仅从地形方面考虑,从王村到赵庄的四条路线中,最容易到达的是(填数码)________。(2)赵庄在王村的________方向。(3)如下图的比例尺为1∶50000,赵庄与王村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____米。5、阅读下面三段话,说一说下面这三位同学分别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课后反思

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