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

ID:12741724

大小:3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8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_第1页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_第2页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_第3页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_第4页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德语法律专业用语中本体隐喻的分类  一、导言。  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最早在古希腊人们使用“隐喻”这一术语来表示诗人修饰诗句的手段,亚里士多德开拓了“替代理论”,他将隐喻其定义为“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①隐喻是两个不同词汇层面的名称之间词义的转移.但是“替代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只存在于语言范畴,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它与逻辑行为及人类的认知过程无关。替代理论统治

2、了学术界长达2000多年,一直是传统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直到Lakoff和Johnson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了《Metaphorsweliveby》([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他们在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世界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主宰人类思维、行为的概念系统也是隐喻性的,隐喻机制在潜意识中影响人类的思维活动,与认知及逻辑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隐喻现象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研究对象,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及方位隐

3、喻。在法律专用语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隐喻现象,其中的许多实例根据隐喻的三分法可归入本体隐喻,然而由于这一分类方式的局限性及法律专用语概念的特点,需要我们对法律专用语中的本体隐喻分类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本体隐喻理论。  本体隐喻简单而言就是将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比喻成具体的、有形的实体。隐喻使用者的感知经验被物化成某一具体的物体,以此表达复杂的经验及抽象概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在本体隐喻的范畴中,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涉及一些具体的、可通过触

4、觉、视觉感知的物体进行了分门别类,本体隐喻可以简化对抽象概念的认知。本体隐喻的实例包括“容器隐喻”、“机器隐喻”、“物质隐喻”等,其中“容器隐喻”最具有代表性,它来源于人们对人体的感官认知,人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实体,人体可以被视为容器,有里外之分。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地域、视野,事件、心境等,使这些原本模糊的抽象概念有边界、可量化。人们视觉、触觉及听觉等感官能够感知的就是“容器之内”,反之则是“容器之外”.人们在客观世界中对“容器”的感知体验,如封闭性,容纳物质性等概念特征就被映射到

5、了目标域,用容器的概念构建其他概念系统,通过这一隐喻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Erkommtaussichheraus.”这句表述中(表示他从某种情绪中恢复过来,通常指悲伤、痛苦等情绪),在例子中通过“aus”(从…中出来)这一表示空间的介词体现了“容器隐喻”,将人类心理情绪这一抽象概念物化成一个人们现实世界中可以感知的实[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物---容器,即“PsycheisteinGef觌覻”(心理是容器)。沉浸在心理情绪中就是在容器内部,而从某种心理情绪中缓解过来则是在

6、容器外部。许多和心理情绪有关的表达都可以归入“容器隐喻”中,例如“Eristinsichverschlossen.”(表示封闭自我)。  三、法律专用语中的隐喻现象。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隐喻只存在于文学、理论诗歌作品里,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交流的深入将专用语这一研究对象推上了语言学研究的前台.  专用语领域中大量的隐喻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如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甚至是技术类专用语中都能观察到大量隐喻实例。“隐喻不仅出现在口语的专用语交际中,也出现在所谓的理论语言中,即专用语篇章中用来表述理论

7、的书面语中。  隐喻承担多重功能,如建构理论,教学、抒发情感、启智、训诂等”.②[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法律专用语从句法、形态、词汇等角度出发具有专用语的普遍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对法律概念定义的准确性及效应性要求(Exak-theitundWirkung)。语言学家通过大量观察分析发现,法律专用语中也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特别是针对一些定义模糊的所谓“不确定的法律概念”(unbestimmteRechtsbegriffe)。Creifelds将其定义为“内涵不固定

8、,需要在法律的实际运用中视具体的案例而定的概念”.③这些概念的语义十分复杂,然而其“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是这类法律概念固有的特征,是制定者故意为之,“不确定性”给了法律使用者较大的空间,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案例对法律概念进行区分及具体化。例如,德国民法在总则中规定公民应该做到“TreuundGlauben”(诚意),这里的“TreuundGlauben”源于共同语中的一个固定习语,原来是指追求已婚女士的骑士偶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