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

ID:12776041

大小:6.64 M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_第1页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_第2页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_第3页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_第4页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罗宁1,李萍2(1.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北京100036;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多重转型,中国已经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风险阶段。而劳资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在风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使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成为了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为有效协调劳资关系、控制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回溯检视。本文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梳理分析了国外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

2、其中,着力解析和阐发了马克思经典的劳资关系理论;归纳提炼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劳资关系的特征、劳资冲突形成的原因、劳资关系中政府行为问题以及工会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劳资关系理论研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述评。关键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劳资关系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4-0120-09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多重转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随着转型的逐步深入,社会不同领域、阶层、组织、群体之间开始出现分化,对我国高度整合的传统社会结构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

3、冲击。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利益结构的变迁也十分迅速,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不断分化(Disunion)、解组(Disorganization)、重新整合(Reintegration)。在这一过程中,劳资关系正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重大的基础性关系。然而,近期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分配格局严重失衡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凸显和预示着中国经济低成本、低风险期可能一去不返,伴随着高成本的来临、高风险期将至:强资弱劳失衡格局下劳资关系矛盾增多、冲突升级,①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

4、风险源头之一。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经济高速发展给人们创造了大量财富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复杂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极度增长,导致了风险社会的形成。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指出的那样,“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再生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风险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是世界性的风险社会。”[1]尽管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论述,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由简单阶段进入晚期阶段后的—————————收稿日期:2010-

5、11-26作者简介:罗宁,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宏观经济分析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国际金融研究;李萍,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当代财经120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总第317期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SerialNO.317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社会走向而展开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业已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孕育着矛盾凸显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因改革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式,潜伏的

6、深层次矛盾在累积中逐渐走向凸显、聚集形成社会风险。由此可见,在中国已经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风险阶段的特定背景下,劳资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在风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使其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成为了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鉴于此,对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回溯检视和系统地梳理,对于当前有效协调劳资关系、控制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劳资关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其实质是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在相互结合进行生产活动、并获得收益的一系列过程中所形成的冲突与合作的关系。对其研究所涉

7、及的领域跨越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劳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他们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视野启发我们多维度、多视角地思考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问题,因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国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对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理论脉络经济学领域对劳资关系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讨论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问题时,他就已经认识到“在文明社会,虽然实行分工,但却没有平等的分工,因为许多工人没有工作……负担着最艰难劳动的人,所得的利益反而最少。”[2]斯密看到了劳资双方既存在着利害冲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