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

ID:12811502

大小:35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19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_第1页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_第2页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_第3页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_第4页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激励措施的困境与出路张苏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No.2001062001年6月【摘要】激励措施反而扭曲人们的行为,为什么?众多研究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内寻找了一些原因;将框架审之以逻辑,将假设比之以现实,本文发现了更多的原因;但扭曲之根源不在此,而在于,设计激励措施时,委托代理理论过于心切、步伐太快,越过了企业的本质。这样说是因为,委托代理理论一开始就认为代理人的最优策略不是最大化委托人效用函数,以至于无法分析出企业员工之间的真正纽带,以及这一纽带的本质。本文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作法,首先就假定交易双方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含有这一假定的模

2、型分析表明,企业是这样一种装置,通过它,权威的配置可以创造人的能力。权威的不同配置对应不同的企业能力。要使企业能力最大化就是要使权威配置最优化(而不是个人努力最大化)。使权威配置最优化的工具是权威(而不是金钱)。【关键词】激励的扭曲金钱权威(数)权威配置委托代理[abstract]Incentiveplansdistortbehaviours,why?Somereasonshavebeenfoundwithintheframeworkofprinciple-agenttheory.Checkingthisframeworkbylogica

3、ndtestingitshypothesisbyreality,Wegetsomeotherexplanations.Butthefundamentalreasonofthedistortionliesinthefactthat,thistheory,withanassumptionthattheoptimalstrategyoftheagentdoesnotoptimizetheutilityfunctionoftheprincipal,neglectthenatureofthefirmsandofauthority.Inordertof

4、indtherealbondamongthepersonnelandthenatureofthisbond,thispaperemploysadifferentapproachbyassumingthatthetransactorssharethesameutilityfunction.Themodeldemonstratesthat,firmisbutsuchadevicethroughwhichauthorityisdistributed,withtheresultofcapabilitybeingcreated.Differentdi

5、stributionofauthoritycorrespondstodifferentfirmcapability.Tomaximizefirmcapabilityrequiresoptimizingauthoritydistribution,ofwhichdistributioncanberealizedbytheinstrumentofauthority(notofmoney).[keywords]distortionofincentivesmoneyauthority(quantity)distributionofauthorityp

6、rinciple-agent致谢:感谢我的导师唐未兵教授。是导师的《西方经济学》和《股份制经济学》课使我发现这个前沿课题。也是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使我七易其稿。作者简介:张苏,男,1975年生,湖南华容人。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数理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联系电话:0731-8645639Email :zhagsu@ccermail.net zhagsu@263.net通信地址: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激励措施的困境与出路ThePredicament

7、AndOpportunitiesofIncentivePlans一代理人会“偷懒”(shirking)、“搭便车”(free-riding)、搞“机会主义”(opportunism),还“献媚”(curryingfavor)、“耍花招”(politicking),甚至在背地里挖“道德陷阱”(moral-hazard)近来的隐性合同模型常假设代理人可能“耍花招”、“献媚”,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监督者偏见(supervisorbias)。用卡普斯(Kreps1997,p.361)举的一个例子说明“耍花招”现象:校长要求课堂多些创新,作为应付,老师

8、们将旧课程冠上新名称,仅此而已。严格地讲,用“甚至”一词不合逻辑,因为“道德风险”部分涵盖了上述行为;严格地讲,“道德风险”的提法也不合逻辑,正如莫利斯在《道德风险理论和不可观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