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

ID:12843941

大小:3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9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_第1页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_第2页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_第3页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_第4页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赵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

2、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12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赵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

3、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12国学网——投稿选登——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赵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

4、人心态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12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对唐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唐代文人中信仰佛教的诸如王维、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们习禅诵经,交游僧侣,写下了大量的与佛教、僧侣有关的诗文,其中包括许多送别、留别题材的诗作。[2]这些送僧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士人的心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本文拟以贾岛送僧诗为例,参考其他诗人之作,探求送僧诗的独特内蕴所在。一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

5、。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贾岛《送厉宗上人》。《全唐诗》卷572)《唐才子传贾岛传》载岛“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士耳!’”[3]考贾岛《长江集》中多载其与终南诸隐士、僧人的酬唱、赠答之作。如《怀紫阁隐者》云:“废寝方终夕,迢迢紫阁心。”(卷四)《寄白阁默公》云:“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卷三)将这些诗歌与《唐才子传》相互参证可以得知,贾岛与终南诸峰隐士确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此位厉宗上人应该也是终南山中贾岛的知交之一。《送厉宗上人》首句12“岷峨”一词并非实指蜀地的大山,而是僧人栖身深山的比喻。如《全唐诗》中所载唐求《赠

6、行如上人》诗云:“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卷724)齐己诗《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云:“虚负岷峨老僧约,年年雪水下汀洲。”(卷845载)齐己诗《寄蜀国广济大师》云:“终思相约岷峨去,不得携筇一路行。”(卷846载)详味诗意,则可知,“岷峨”实为僧人远离世俗之居所的代指。这首诗首联出句用虚笔,写厉宗上人离开隐居之地,即对句所云“终南”,但是却不实写,一则是为避免重复;二则正体现出贾岛“苦吟”造句的诗风。对句“终南雨雪和”,看似实写上人离开之地的景色,实则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来叙离别之情。送别知交,自然是情深意重

7、,依依难舍,而此两句却写得如此含蓄深婉,藏而不露。这是唐代送僧诗的特点之一。其他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卷147)钱起《送少微师西行(一作送僧自吴游蜀)》:“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卷237)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一作刘长卿诗,一作皇甫冉诗)云:“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卷248)等,均写得含蓄蕴藉,韵味深长。送僧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原因可能是僧人乃方外人士,于世情、人事大都超脱出来,飘逸恬淡。他们“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