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ID:12855436

大小:12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9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_第1页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_第2页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_第3页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_第4页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舒明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舒明明,江激宇,张士云,赵艳芳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是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本文采用2000-2010年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贫困发生率和致贫因素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县不同的致贫因素对贫困发生率所产生的不同贡献进行了测算和分类。结果显示因病致贫、非农收入占比、交通闭塞、教育水平落后、自然灾害频繁依次对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片区内12个县通过聚类被分为三类不同地区。最后笔者根据致贫因素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

2、发路径。关键词: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致贫因素扶贫路径一、引言贫困问题的研究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关于贫困的定义,阿马迪亚·森认为贫困是缺乏基本的达到某些最低可接受的水平的能力。[1]他将贫困概念由最初的收入贫困拓展到现在的能力贫困,认为贫困人口缺少获得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而关于贫困标准的设立,在国际上,有大家所熟知的世界银行“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政府贫困标准有两个: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绝对贫困标准,另一个是2000年制定的低收入标准。从2009年始,中国的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把现行低收入标准作为新的扶贫标准。改革开放以

3、来,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缓解贫困的重要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规划文件,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扶贫行动。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1年皖西大别山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85.5元,只达到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的40%,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29%,农民人均纯收入4876元,只达到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70%。由此可见,该片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本文主要通过测算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以期找出重要的致贫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扶

4、贫路径。这对于加快大别山区摆脱贫困的步伐,从而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中迅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8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针对贫困与反贫困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关于致贫因素,王国敏(2005)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特征入手,阐述了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的关系,提出了减灾与扶贫相结合,脱贫与巩固温饱相结合的的现阶段农村扶贫新思路。[2]洪秋妹等(2010)利用七轮农村样本户的调查数据,对疾病与贫困间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发展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疾病仍是我国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3]单德朋(2012)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教育效能、教育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利用200

5、0~2010年西部地区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教育质量对城市减贫的作用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为显著;平均受教育年限对西部农村贫困减缓具有“门槛”效应,且现阶段教育效能对农村减贫的整体作用为负。其次,针对于安徽尤其是大别山区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也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安徽农调队《安徽贫困问题研究》(1996)以安徽农村为例,利用多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分户资料测算了1984—1994的高、低贫困线。同时,分别使用贫困规模、贫困深度、贫困强度三个指数测量了安徽农村贫困状况。刘璨(2003)采用多投入一多产出生产函数,利用金寨县1978年—1997年的93个样本农户数据

6、,分析了同期农户层面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将全要素生产率与贫困发生率等有机地联系起来。结果表明,不同农户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有明显区别,制度变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与贫困发生率呈现出逆向变化。[4]张西华(2006)经过研究得出大别山地区的贫困特征,并指出封闭是大别山区贫困的根源,提出科技联合开发和教育扶贫的对策。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大多是关于贫困与不同致贫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安徽部分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而关于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状况和致贫因素缺乏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借鉴现在的理论研究成果,从教育水平、灾害状况、疾病等等角度出发来全面考察该地区的

7、致贫因素,进而提出适宜的扶贫开发路径。三、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12个县(市),地域面积27571.47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26.6%,2011年末总人口1361.7万人,占安徽省的19%。8表1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名单省名设区市县安徽(12个县)六安(3个)寿县、霍邱、金寨安庆(5个)潜山、太湖、宿松、岳西、望江阜阳(3个)临泉、阜南、颍上亳州(1个)利辛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发生率H=q/n表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贫困程度核心指标,可以反映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