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ID:12961183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9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_第1页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_第2页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_第3页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_第4页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_第5页
资源描述:

《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指導教授:楊裕富一、前言杜威(JohnDewey,1859-1952)主張「教育即生長」(educationasgrowth),認為教育乃生活所必需,而生活為教育之內容,因此教育的內涵除了「言教」、「身教」之外,尚須注重「境教」的效果,杜威說:「想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可見「境教」的重要性。學校建築不僅是輔助教學的必要硬體設施,其本身亦具有陶冶學生身心、激勵學習興趣、涵養開闊胸襟、蘊育豁達人生哲理的「境教」功效,因此,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的優劣良窳,在教育功能的發揮、教育目標的達成、師生互動的促進

2、與學生行為的改變上,自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作用。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學校建築(學校物質環境)的「境教」意義以及潛移默化的潛在影響力,及其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影響,在教育哲學、學校建築學、教育行政、教育社會學、課程研究、學校效能、教學管理、社會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不同的教育研究理論與實證領域中,已普遍獲得一致性的共識與肯定。環境-行為研究發展的多學科傾向,它包括了由心理學、社會學、地理學、人類學和規劃與設計專業的共同貢獻。環境-行為研究確切的領域到底在那裡?目前並沒有清楚的邊界。就過去這方面的成果言,它的核心部分可以相對地界定為一種實證主義的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可以界定為關

3、乎實質環境與人類行為間互動的研究。在此從環境行為之觀點探討學校建築規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二、何謂環境行為2-1環境(environment)的意義  從教育、心理和環境設計的觀點來看,下列各個學者專家之界定,可以讓我們對環境的定義有更清楚的概念:(1)Good(1973):環境是個體所能接受到並受其影響的一切事物、勢力和情況之總稱。  (2)Zeisel(1981):環境是人們生活、工作及遊戲的情境,該情境具有實質的管理的及社會的特性。  (3)Candoli等人(1984):環境是影響人類變更行動心理和生理的舒適,及視聽能力的周遭情況。(4)張春興(1991):環境乃是指個體

4、生命開始之後,其生存空間中所有可能影響個體的一切因素。  (5)林萬義(1986):環境實為個人所面臨的一切外在事情、條件、狀態、境遇之總稱。 綜上可知,「環境」是個體生存空間中一切人、事、物的總稱。就環境類別而言,Pillari(1988)認為環境的概念涵蓋物質、社會、文化三個層面,物質環境包含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所組成,社會環境包含各種組織層次的人際關係網路,而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受文化價值、規範、知識、信念及社會互動模式之影響。就生態系統而言,Evans等人(1989)以生態系統之觀點將環境分為生理環境、物質環境、心理環境,生理環境包括健康和有機組織的因素;物質環境包括教室、

5、桌椅、紙張、溫度、採光、功課表及其工作區等情境因素;心理環境包括情感、情緒、價值和期望等因素。就環境設計來看,Conyne和Clack(1981)統整了環境心理學及生態心理學的概念,認為參照環境(Er)是一種設計情境,主要係由物質、社會和制度三個成分所組成:(1)(1)  物質成分:包括自然和人造物,如天氣、氣候、地帶以及最大型到最小型的人造物。(2)(2)  社會成分:涉及人口特質及人員特徵及其行為。(3)(3)  制度成分:包括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法律規章、政策、程序及道德規範等。此三種主要成分彼此交互的成分,稱之為「物質-社會」成分、「社會-制度」成分、「制度

6、-物質」成分,而對Er所有成分的意見、態度和價值的聚合效果即為「生態氣氛」成分,上述七個環境單位通常被置於大環境的脈絡之中,此一參照環境(Er)可繪如下圖所示。大環境物質的制度的社會的制度-物質的制度-社會的社會-制度的生態氣氛              參照環境(Er) 2-2行為(behavior)的意義行為是心理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名詞:就狹義而言,行為只限於個體表現於外而且能被直接觀察記錄或測量的活動,如說話、走路、打球、游泳等活動,都可以錄音機、照像機、計時錶、量尺等工具加以記錄並分析研究處理。就廣義而言,行為不只限於直接觀察可見的外顯活動,而是擴大範圍包括以觀察所見的活動

7、為線索,進而間接推知內在的心理活動或心理歷程,基於此,一個人的動機、思考、恐懼、知覺、態度等,也都是行為。就場地論之觀點,Lewin認為行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人與環境相互影響,形成個人的生活空間,生活空間係指個人的心理空間,包含了人與其心理環境,亦即能夠在某一時空之內可能影響或決定個人行為的一切環境因素或心理事件,也就是說個人行為隨其生活空間而變化。  2-3環境行為的意義環境會影響到人的行為。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人類行為與環境互動會有一些基本的模式,這包括了外界環境所提供的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