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

ID:12990880

大小: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0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_第1页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_第2页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_第3页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_第4页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煮酒论史』[国学宗教]“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作者:小园香径长提交日期:2009-10-2518:25:00访问:507回复:5“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  《谋攻篇》首段中的对象指称问题再辨析                              洛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是《孙子兵法 谋攻篇》起首中的一段文字。  对于这段文字,署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

2、组所作的《孙子兵法新注》(以下简称“小组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二版,2008年第14次印刷),是这样翻译的:  “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起兵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  《谋攻篇》的这段文字,乍看之下,十分简单明白,似乎不用翻译,也能明白它的大意;而“小组本”的译文,看上去也自然妥帖,顺理成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关于《孙子兵法

3、》的正式出版物中,对于《谋攻篇》这段文字的注释和翻译,跟“小组本”几乎一模一样,众口一词,如出一辙。  那么,这就是“铁译如山”、不容置疑了么?  且慢定论。  在我看来,《谋攻篇》的这段话,有可能隐含着跟“小组本”及当今所有《孙子兵法》注释本相反的一种解意。——其中的关键,是“全国为上”一段话中的“国”、“军”、“旅”、“卒”、“伍”,其对象指称,到底为何?是如“小组本”所理解和翻译的,作“敌国”、“敌军”解,还是恰恰相反,说的其实是“我国”、“我军”?这恐怕得好好探究一下。  正式探究这个问题前,我把我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

4、义》(以下简称“《不战》”)一文里说过的,跟本文有关的几个观点,先介绍一下。  一,《孙子兵法》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战争书籍,——即站在中立、客观、第三者立场,站在战争之外,来看待战争,谈论战争;像其他先秦诸子,甚至像进入战国以后,一些所谓兵家,所做的那样。——而是由一位本身是军事指战员所撰写的兵书。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作者,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一般的先秦诸子,而是一位以军旅为其生涯的军人。同时,更应注意到的是,《孙子兵法》还不单只是一本由军人撰写的兵书,而且是一本有特定“上呈”、倾诉对象的兵书,即《孙子兵法》“献书吴王”的背景。《

5、不战》一文曾因此将《孙子兵法》比喻为一份特殊、隐形的“出师表”。这一点,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孙子兵法》的主旨、内涵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似乎并未获得应有、足够的重视。(数年前,美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其《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一文中,对《孙子兵法》“献书吴王阖闾”这一背景,有过极具深度、十分精彩的开掘与彰显)  二,跟上面所说背景相关,正如《不战》一文中所叙述的,利,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支撑点。所谓“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这是《孙子兵法》战争思想的纲领性概括。——谁的利?自然是“咱”的利,“我们”、“我

6、方”的利。  三,与此有关的,仔细阅读一下《孙子兵法》全文,就会发现,《孙子兵法》书中,几乎没有单独、单纯、纯粹从“敌方”角度,来展开叙述的内容。我们所看到的与“敌”有关的叙述,其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无一不因于“我方”,源于“我方”,归于“我方”。  把握以上几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全书,理解和认识《谋攻篇》,理解和认识“全国为上”一段句子的旨意,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我认为,它们构成和提供了一份建立上述理解和认识的必要前提和背景。  当然,就要破解“全国为上”的句意而言,以上几点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识的背景,

7、所谓宏观面的东西。要真正辨析、判定“全国为上”一段话的意思,还得从微观入手,具体、细致地展开逐步的分析。  我们还是采用之前用过的方法,从“全”、“国”、“军”等具体字词的字义、词义分析入手。  先说全字。  全字我在《不战》中曾经简单地列举、分析过,为便于阅读,再列述如下: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  

8、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  这是《孙子兵法》中出现过的几次全字。  我说过,除了“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句中的全字,指意稍显模糊外,——或许包含有对“敌国”、“敌军”的“全”意,——其余几处句子的全字,尤其是“安国全军”一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