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

ID:13021119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0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_第1页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_第2页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_第3页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_第4页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 广(24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由“理一分殊”说看朱熹易学观王广作者简介:王广(1972—),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经济学院马列部教师。(山东经济学院马列部,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朱熹在“理一分殊”理念指导下,从不同向度将《周易》一书分别判定为“不是教人底书”、“只消道‘阴阳’二字括尽”以及“本卜筮之书”三种情形,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易学观;并由此出发,对北宋易学进行了一定程度地综合创新,提升了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邵雍先天象数学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关键词:朱熹;理一分殊;易学观朱熹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易学家,以一种恢宏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对周敦颐、二程、邵雍等诸子的易学思想作了较为全面地研究,并

2、进行了一定程度地综合创新。在综合创新北宋易学的过程中,朱熹对《周易》一书作了不同于前贤的判定,这些判定彰显了其独特的易学观。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对北宋易学的综合创新工作,“理一分殊”理念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理解朱熹易学观,对其在易学研究过程中贯彻“理一分殊”理念之情形作一探究,大有必要。一、《易》非教人底书“理一分殊”是说终极道理只有一个,但终极道理的展现方式却多种多样。朱熹曾经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道理。其中,天上的月亮代表“理一”,天上的月亮在万川中因万川的不同情势所具有的不同展现形式称为“分殊”。虽然万川中的月亮情态多样,但它们所展现的内容都是

3、同一个月亮。这一理念呈现了一种即超越即内在关系,天上的月亮既具有超越性,是万川中的月亮的最终决定者;也具有内在性,需要在万千川月之中展现自身。朱熹在对《周易》一书的判定上,就明确贯彻了这一理念。在历代儒者心目中,《周易》是儒门一部重要典籍。所以对该典籍的判定,自然同儒学自身定位有着密切关联。理学五子之一程颐曾将当时学者划分为三种类型:“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第95页)[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在他看来,孟子之后儒门充斥着“文士”和“讲师”,而鲜于“知道者”。他的这一划分赋予了儒学一种新气象,即“知道”。无

4、独有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接受了这一“惟知道者乃儒学”的理念,指出:“所谓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第1401页)[2]朱杰人,等.朱子全书[M](第20—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其终生都把“通道”作为研读儒家学问的目标。同宋代以来所兴起的儒学被定位于“知道”、“通道”之学的理念相应,《周易》这部儒门重要经典也具有了新的定位。程颐指出:“易是个甚,易又不只是这一部书,是易之道也。”(第31页)[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

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显然,在他看来,《周易》之所以为《周易》在于其所内蕴的主宰、规约宇宙社会人生的“道”,由是仅仅把《周易》作为一部书,以考据、训诂的方式研读之是不足够的,只有揭示出其所内蕴的主宰、规范宇宙社会人生的“道”才算真正研读《周易》。虽然朱熹同程颐一样,也反对仅仅以囿于训诂、考据解读《周易》的方式,注重开显该典籍蕴涵的《易》之道。但在将儒学构建为“通道”之学的过程中,朱熹并不太看好《周易》一书,他说: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语》、《孟》、《中庸》等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便知人之所

6、以不可不学底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然后更看《诗》、《书》、《礼》、《乐》。某才见人说看《易》,便知他错了,未尝识那为学之序。《易》自是别是一个道理,不是教人底书。(第1658页)在朱熹看来,《周易》“不是教人底书”。何以“不是教人底书”?按照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说法,中国学问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第19页)作为中国文化主导的儒学自然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借用《论语》的话说,这门学问是一种“为己”之学,其主要用心即系于调节、运转和安顿我们自身之生命上。从这一角度出发,透过

7、《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部重要典籍,能够更容易更直接地与圣人生命智慧相照面,用理学家的话说,就是可以更容易更直接地观圣人之“气象”。故而,朱熹有言:“《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第428页)这里朱熹所说的“工夫”是指研读经典的工夫,“得效”是指调节、运转和安顿生命的成效。相对于“四书”,“六经”在调节、运转和安顿生命上都是用工多、收效少的典籍,都不是最好“教人底书”。何况“六经”中尤为难读的《周易》一书呢?朱熹曾慨言:“读《易》亦佳,但经书难读,而此书为尤难。”(第1946页)再加上《周易》所揭示的“自是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