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

ID:13029095

大小:4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_第1页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_第2页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_第3页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_第4页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从杜牧诗歌浅探其一生思想轨迹绪论杜牧出身于世业儒学之家,继承和发扬了祖父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一生满怀济世之情,关心国家时局政治,他赋诗明志,著文上书,积极向当权者献计献策。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知己者不与同志(牛党),同志者不与相知(李党),在这种错位中,杜牧官场困踬,导致他一生情感起伏迭宕。关于他的思想,古今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多有研析,本文试以诗歌为媒介,探析其一生思想轨迹,并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一、从《感怀诗》凡本文所引诗文,未特别标注者,皆出自《樊川文集》。到《郡斋独酌》再到《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

2、十叔》,感受其一生殷殷不息的济世情怀(一)、自比贾谊,慨论国事唐中晚期,安史之乱的遗祸日益扩大,各藩镇恃兵抗命,相效叛乱,其间虽有“元和中兴”,削平了一些藩镇,获得暂时的政局安稳,但由于宪宗晚年骄矜自满,朝臣又无远虑,唐朝很快就又陷入藩镇相继抗命的混乱局面。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的杜牧,自少年从事读书时,就目睹着这种状况,至大和元年,有感于征讨横海李同捷事,厚积的忧国忧民的感情爆发于笔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力作《感怀诗》。他在诗中追述自唐代以来的历代贤明帝王,慷慨陈论安史之乱后七十年间的国势,最后剖

3、心明志,自比贾谊,愿以才华事君,平藩乱,定太平。1.追述明君,以勉当朝《感怀诗》开始,先追述了唐朝几位前代贤君,盛赞伟业,称颂太平,与下面痛陈藩镇祸害形成对比。诗中的“宣皇走豪杰”和“元和圣天子”等句,和杜牧其他不少诗作中称颂皇帝的诗句一样,被许多人认为是对稍有作为的明君赞誉太过,很有吹捧奉承之嫌,甚以为非。殊不知,诗人这样措词,一是可以通过赞颂历代明君勉励当朝效贤,二是诗人感慨国事之诗,多论时弊,溢美之词可缓解人主的抵触情绪,进而接纳建议。杜牧此类诗句大都应是此种意思。102.痛陈藩镇嚣张妄为,朝廷平叛不力藩镇

4、问题是全诗的重点内容,诗中详细地描写藩镇间通过联姻,达到“急热同手足”,共抗朝廷;藩镇不但“礼文争僭拟”,而且要“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这是何等的嚣张!而朝廷呢,却是“汗赩含羞耻”长达七十年,究其原因,则是“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导致了“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的严重后果。虽有“元和圣天子”,“河南一平荡”,似乎带来了统一的希望,使“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但很快藩镇又叛乱迭起,“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其实,藩镇嚣张七十年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无平乱之将,而是由于历代君主的懦弱、昏愦和贪好声色,致使朝纲不

5、振,无力平复。识见高卓如杜牧,实知之,诗中所以这样说,大有“阃外无寄我自当”之意。对藩镇问题分析之透辟、表述之精准,不仅是由于杜牧有着高卓的识见,更是因为他的这些诗句是出于他的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3.剖心明志,自比贾谊杜牧的忧国忧民,并不仅仅停留在徒伤悲的层面上,他在诗中明确表示“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急切地询问“谁其为我听”,豪壮地表示“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他引贾谊为知己——或者说,他以贾谊自比,委婉地表示:自己有治国之才,愿为国效力。诗人这种青年时期就树立的经国济世的愿

6、望,经中年、到老年,虽然中间有过彷徨,但终一生,都是他思想中的主流。(二)、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后,授官于弘文馆校书郎。如果不算这一时期短暂的京官,到他四十岁作《郡斋独酌》之时,已是三为幕僚、两任京官,而后又出为黄州刺史。先是,杜牧自受辟于沈传师,至大和九年转真监察御史,七年为幕府吏。其间有文《罪言》、《原十六卫》等数篇见于世,但未为当权者赏识;有诗《寄牛相公》,后入淮南幕府时,牛僧孺对其器重庇护有加:周必大《唐藩镇官属入局》《杜牧资料汇编》第一○○页《唐藩镇官属入局》(周必大《二

7、老堂诗话》)中有“如牛僧孺待杜牧之,固不以常礼也”;近有学者《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第24卷第3期杨栩生《牛李党争中的杜牧其人》疑杜牧大和九年的监察御史之职即是牛党援引所致。但及至杜牧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恰逢文宗与李训、郑注谋诛宦官,有感于诡异波涌的政治气氛,杜牧移疾分司东都,避过一场大祸。因弟眼疾,假满去官,后入宣州崔郸幕。开成四年迁10左补阙,虽欲有所作为,怎奈此时朝政还是一片混乱,使其所谏“到口却成吞”(《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至会昌二年,出守黄州。沉郁的官场经历,内忧外患的时局,使得年仅三十

8、三岁的杜牧“少年垂白须”(《张好好诗》)。至为黄州刺史,更是“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诗人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却又沉沦下僚、才不见用,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的经国济世之情日渐沉隐。然而,到了会昌年间,皇帝较有作为,又任用有政治才能的李德裕为相,使国家出现了较好的政治局面,勉成会昌中兴之势。李德裕在边防、藩镇、佛教等政治主张上与杜牧较为一致,而且政治措施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政绩,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