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

ID:13136051

大小:51.2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0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_第1页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_第2页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_第3页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_第4页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哲学的深层发掘--天与命的研究(梁燕诚)1.导言“天”与“命”两概念,涉及形而上学的意味,所以部份学者每每轻忽视之,认为 孔子哲学与形而上学无大关系,近代研究孔子而又能提出严谨解释学原则的学者,陈大齐先生的孔子学说可称为表表者,但他就认为天与命还是孔子的中心概念;“孔子之说天与命,其为从容论首时所作道理性的论断,实居少数,其为困处逆境进所作感情性的倾诉,居大多数。”1“穷则呼天,是中国人的常习。衰年来日无多,所志又未遂,叹为命定,亦属人的常情。所以感情性的倾诉,不足视为学理上的主张。”2“孔子对于天与命,自其重视而少所论及的情形看来,殆与其对于鬼神同样,抱着敬而远之的态

2、度。孔子学说,原只鼓励道德的实践,无意探究道德的渊源,其抱持如此的态度,亦属理所当然。”3又如牟宗三老师,对孔子“知我其天”的解释,极深刻精辟,但同时又认为儒教重点不落在天与上帝方面:“儒家讲天道,天道是创造性本身,而上帝也是创造性本身。如果把天道加以位格化,不就是上帝,不就是人格神吗?......从情方面讲是上帝,从理方面讲是天道。既从情方面讲是上帝,则主观方面呼求之情亦并非没有。......此不但普通人有,即圣人也有。”4“但儒家并没有把意识全幅贯注在客观的天道之转为上帝上,......在主观方面也没有把呼求之情使其形式地站立起来。......他只是把它轻松了。”5殊不

3、知陈先生所谓“感情性的倾诉”,牟老师所谓“轻松”了的“呼求之情”,往往正是人心灵最深的体验,其涉及天的感情,更是人对本体之内在体验,是最原始而又第一义的,陈先生所谓的“道理性的论断”,已是第二义的义理反省了,牟老师所谓“儒家重点落在如何体现天道上”,经反省自修而去体现天道,亦是第二义的道德反省。孔子言天与命,往往出诸内在的体验和感情,当是其思想的真正泉源,我们在这部份正要描述此内在体验。我们在此选取一章作为中心枢纽性的体验,去贯串起孔子整个对天与命的体验,即宪向篇“莫我知也夫章”。该章原文如下: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

4、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章之所以具枢纽性,因其起码关涉到三种体验,三种哲学问题:不怨天,不尤人,关涉到人在苦难中对终极者及对他人的体验,此中牵连到西方宗教哲学所谓罪恶与苦难的问题,人在苦罪中的感情,及人在困境中对至善者的质疑等。下学而上达,关涉到人如何实现自己,如何尽性的问题,牵连到道德哲学中成己成物过程如何立基及如何具现的问题。知我者其天乎!关涉到人天之相知,人如何知终极者,达于终极者,牵连到宗教哲学所谓上帝存在及其如何与人关联的问题。由这枢纽,可旁通论语中多种内在体验,而把孔子思想放在一新的亮光中去描述,并且中国人上达于终极者的方法和体验,其进路之形态若能整理出来,相信

5、对西方宗教哲学争论多时的苦罪问题,上帝的存在问题,能有新的答案路向,新的疏释方法。2.自古至今各家的诠释(有删节)“莫我知也夫”章的诠释,有关“上达”及“天”这两概念有很大争论。除此之外,这一章的头几句,字面意思当为夫子叹息无人知道及了解自己,子贡怪而问,为何无人了解夫子呢?夫子答谓他不怨恨上天,亦不责备他人,但至于“下学上达”的意思是甚么呢?“上达”于甚么呢?在历代就有无数争论,今让我们先陈列三种不同路向的诠释:第一路向的诠释,乃以这句说话连于西狩见麟而孔子作春秋之事,若连于春秋言,则上达谓达于佐国理民之道,是政治上的上达,汉唐儒多主此说。第二路向的诠释,则从孔子义理本质

6、上立言,孔子义理本质为重道德,故下学上达当指人的成德历程,以达于天理,此多为宋儒及其后学诠释的新亮光。第三路向的诠释,则先见于清儒对宋儒以理释天的不满,后则为近人更深的发掘其义,在宋儒所言的道德根基上,发展出更高的解释,使上达不但是达于精微深奥的道德本体,更是达于天,达于崇高的宗教精神境界。清儒虽求突破,但又常拘泥训诂,终未能开展出新的诠释,至现代牟宗三老师,才有一极精辟的诠释:“上达甚么呢?显然是天命、天道。上达就是古语‘上达天德’的意思。天德、天命、天道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所谓下学的学,即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的学,......它的作用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

7、具有的德性。”又云:“只须努力践仁,人便可遥契天道,即是使自己的生命与天的生命相契接,所以孔子作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知我其天’表示如果人能由践仁而喻解天道的时候,天反过来亦喻解人,此时天人生命互相感通,而致产生相当程度的互相了解。”“知天的知,必然引生敬畏的意识,敬畏是宗教意识。......从知天命而至畏天命,表示仁者的生命与超越者的关系。但是在此我们先要了解的,就是暂时不要把天命、天道了解为‘形而上的实体’,因为孔子的生命与超越者的遥契关系实比较近乎宗教意识。孔子 在他与天遥契的精神境界中,不但没有把天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