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ID:13179123

大小:201.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21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30万吨/年烧碱和30万吨/年聚氯乙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1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1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应遵循的根本方针,也是工业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清洁生产的实质就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坚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把原料转化为产品,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

2、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根据上述清洁生产的基本原则,本评价将从生产工艺、环保措施、原材料消耗及能耗水平、“三废”排放和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清洁生产标准氯碱工业(离子膜法烧碱)》(HJ475-2009)和《清洁生产标准氯碱工业(聚氯乙烯)》(HJ476-2009),来评价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11.1.生产工艺先进性分析11.1

3、.1.离子膜电解工艺离子膜电解制碱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解制碱技术,已被世界公认为技术最先进和经济上最合理的烧碱生产方法,代表着当今电解制碱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日本,离子膜生产烧碱直接生产成本(含氯、氢)为隔膜法的89%,经济效益明显。其次,从环保角度看,离子膜具有较稳定的化学性能,几乎无污染和毒害,对隔膜法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从能耗角度看,出电解槽碱液浓度的逐步提高是今后离子膜的发展方向,向浓度50%逼近带来蒸发浓缩能耗的显著减少,而隔膜法与生俱来的弱点限制其出槽碱液浓度的提高。三种电解方法综合比较见

4、表11-1。11-12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30万吨/年烧碱和30万吨/年聚氯乙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1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表11-1三种电解方法综合比较表项目隔膜法水银法离子膜法1.投资,%10085~10085~752.能耗,%10095~8580~753.运转费用,%100105~10095~854.氢氧化钠浓度,%(wt)10~125032~455.50%(wt)碱中含盐,mg/l1500045456.50%(wt)碱中含汞,mg/l无0.045无7.Cl2纯度,%(V)95~9698.5~99

5、98.5~998.氯中含氧,%(V)1.5~2.00.30.8~1.59.氯中含氢,%(V)0.4~0.50.30.110.氢气纯度,%(V)98.599.999.9由上述分析知,离子膜法电解制碱与水银法和隔膜法制碱具有投资省、出槽NaOH浓度高,能耗低、氢氧化钠质量好、氯气纯度高,氯中含氧及含氢低、氢气纯度高、无污染、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本技改工程采用离子膜法生产工艺,淘汰原隔膜法生产工艺。11.1.1.聚氯乙烯生产工艺11.1.1.1.乙炔发生目前电石法制乙炔的生产技术有干法乙炔和湿法乙炔两种生

6、产工艺。湿法是将电石加入水中,放出的热量被过量的水所吸收,一般分解1kg电石需水10~15kg,反应后水温通常保持50~80℃,生产排出废物为电石渣液。湿法优点是操作平稳安全,反应设备构造简单,得到乙炔纯度较高,精制简单。其缺点是耗水量大,乙炔损失较大,生产设备庞大,占地面积大,同时需要一套处理废渣系统。干法是将水喷淋到电石上,用电石分解放出的热量来蒸发水,使产生的水蒸汽与乙炔气一起溢出。干法乙炔发生器的优点极为显著:生产能力大,1kg电石消耗水量为1.2~1.3kg;设备占地面积小,仅为湿式发生器的2

7、5%;乙炔损失量少,收率高,废渣含水量少,便于回收利用。因此,干法乙炔发生工艺是节能降耗和节水的重点发展方向。其缺点是乙炔含杂质较多,反应温度较高,操作控制较困难。国内由电石生产乙炔大部分采用湿式发生法,11-12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30万吨/年烧碱和30万吨/年聚氯乙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1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耗水高,乙炔溶解于渣浆损失大,电石渣处理利用困难,上清液污染严重,在上清液回用中,固相粒度极小,液固分离困难;上清液在回用中系统结垢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这些是制约电石法PVC发展的重要原因。干

8、法解决了湿法工艺中电石渣过滤水循环问题,减少了废水排放。本次技改乙炔发生将采用干法制乙炔。11.1.1.1.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有悬浮法、乳液法、微悬浮法、本体法等,其中以悬浮法和本体法为主,其生产量占全世界聚氯乙烯总产量的85%。我国沈阳化工研究院于1954年开始聚氯乙烯研究,1958年在锦西化工厂建成了第一套3000吨/年规模的生产装置。随后在全国各省市陆续新建了一批3000-6000吨/年的生产装置。70年代末我国首先引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