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劝学 (1)

净空法师:劝学 (1)

ID:13187181

大小:81.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7-21

净空法师:劝学 (1)_第1页
净空法师:劝学 (1)_第2页
净空法师:劝学 (1)_第3页
净空法师:劝学 (1)_第4页
净空法师:劝学 (1)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空法师:劝学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劝学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3/10/24 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同学,今天利用这一节课,特别跟同学们谈谈学习。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夫子当年在世劝人求学,学圣、学贤,圣贤虽然不在世了,他们的用心、行谊、教诲依旧流传在人间。孔夫子常常赞叹尧舜,以尧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尧舜去孔子大约两千年。由此可知,圣人的德化,道德、教化渊远流长,千百年后世大家都还怀念、都还仰慕,希望向他学习。我们今天去夫子又二千五百多年了,去尧舜四千五百多年了。  夫子这几句话在《论语》上,年轻的时候读《论语》没

2、有很深刻的印象,现在老了,老了,这大家都知道住世的时间愈来愈少了,真正是来日无多。想到这一生这一世,现在再读孔子这几句话,不但体会很深,同时也有无尽的感慨。孔子是大圣人,圣的意思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了,这称为圣。中国人尊称他为至圣,就像佛法里面对佛陀那样的赞叹、尊敬,释迦如来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夫子也如是。他老人家在这里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没有睡觉,我在这里想,想来想去,想自己、想家庭、想国家、想天下,想什么都无益,最后找到一个结论,不如学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深!  学是学觉。《吕氏春秋.先己篇》

3、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凡事之本,必先治身”。这个“治身”就是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老夫子常常想的,他思就思这些。佛家讲“思尽还源”,回过头来,如何真正能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个根本在修身。所以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把根本找到了。所以“先己篇”里头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身就是修身。“成其身而天下成”,自己把身修好了,最后最高的境界能达到天下平等。“治其身而天下治”,治也是修身的意思,把自己的烦恼、习气、过失统统都改正过来,那叫治,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见思烦恼断了,尘

4、沙烦恼断了,天下就太平了。你看看,我自己能做到,一个人做到了,你就影响一家,你这一家就影响一国,这一国就会影响天下,这是很有道理的。他后头有句话说,“为天下者”,我们今天多少人起心动念在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这是为天下。“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不在天下,在哪里?在自己身,这个话讲得深刻。所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经验。  我们要想修身,要修身怎么样?“要先正其心”,心要正,这个心是讲的思想、讲的见解,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有正知正见,你的身自然就修好了,烦恼习

5、气一切不善自自然然远离,不断自断。“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我们很想自己的见解、思想能得其正,怎么想也正不了,原因在哪里?我们缺乏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没有诚意!我很想有诚意,但是诚意总是生不出来,什么原因?佛法讲,你有障碍!诚意是性德,自性本来具足;诚意是性德,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的根源。意诚,一真一切真,一正一切正,一是一切是,一善一切善;意要不诚,一妄一切妄,一邪一切邪,一恶一切恶。关键之所在,诚意!我们今天诚意不能现前,什么原因?我们迷在物欲,而不能够把物欲断掉,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闻利养,迷在五欲六尘,意

6、怎么能诚!  什么叫诚?前清曾国藩先生说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念是邪念,错误的念头、不善的念头决定没有,这就是诚。起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诚;起贪瞋痴慢的念头,不诚。我常常讲,对一切人事物起一个控制的念头,诚没有了;起一个占有的念头,诚没有了。所以,性德不能现前。要把这些欲望放下、舍弃,用什么方法?用“致知”。所以儒家讲“格物”,首先从这里下手,格物是我们佛法讲断烦恼,致知是佛法里面讲的破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障住了我们的性德,使我们的诚意、正心不能现前。你看看,儒跟佛所讲的完全相同,要从放下做起!

7、放下之后就看破,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而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都在学!  夫子说他一生学习的过程,很值得我们效法,他“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立是成立,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毕业了,十五岁开始学习,学到三十岁,也是十五年。古时候,日本几乎各个佛门宗派那些开山的祖师大德,都曾经在比叡山苦修过。我去访问的时候打听了一下,最少他们在山上住多长的时间,山上执事人员告诉我,最少的都在山上住满十六年才下山。下山去弘法,建立一个宗派,这是个宗派的创始人,那是学问成就了。夫子,要是我们中国的算法算起来,十五岁开始到三

8、十岁,也刚刚好十六年,连头带尾十六年。古时候一般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十六年的功夫圆满。释迦牟尼佛学习的时间大致上都相彷佛,释迦牟尼佛示现三十岁成道,也是十几岁出去旅游,看到民间的疾苦,立志求道,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学成之后,终身从事于教学工作,教学相长。所以,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会再受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