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ID:13223289

大小:10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填空题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3、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

2、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8、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3、。9、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10、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12、幼儿的自我中心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

4、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14、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1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1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17、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18、在陌

5、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19、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20、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21、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2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

6、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23、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2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2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

7、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26、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27、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28、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