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ID:13390506

大小:4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2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_第1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_第2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_第3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_第4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命的律动---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1.存在是

2、什么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

3、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

4、存在先与本质”。[2]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

5、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5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存在不是抒情诗,小说不应把生活抒情化。存在不是伦理,小说不是进行道德审判的场所。存在不是政治,小说不是形象化的政治宣传或政治抗议。存在不是世上最近发生的事,小说不是新闻报道。存在不是某个人的经历,小说不是自传或传记。2.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昆德拉的作品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最为我们所熟悉的。该书一出

6、版就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也引来评论界的轰动。美国《新闻周刊》就载有一文如此说道:“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与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华盛顿邮报》则指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这部小说从几个简单的主题出发,但却在结合了故事、梦境、反思、散文、诗歌、新近和古老历史的变奏游戏里,不断地以音乐的色调变化丰富著这部小说。在昆德拉的作品里,沉重与轻盈或许从来不曾这样结合过。死亡在这里有个双重面貌∶梦一般的甜美忧伤与残酷的黑色闹剧。在这部小说中,昆德拉将自己所擅长的打破故事的连贯性,

7、时空的游移不定,视角的跳动变换,熔不同的文体与一炉的叙事技巧发挥到了极端,并将音乐技巧的运用与其中。在人物的设计上,书中的四个人物仿佛就是四种乐器的化身-------托马斯(医生,第一小提琴),特丽莎(女记者,第二小提琴)萨比娜(女画家,中提琴),弗兰茨(讲师,大提琴)——互相衬托,交互混响,从而过成了一个多声部的乐章。小说家也借此探讨了处于不同制度不同环境不同地位及中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又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英文名为《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中文译名已弱化了昆德拉原有的深刻的寓意,“

8、存在”不能够不是一个具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