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ID:13485700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3页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缇骑按剑而前买五人之脰而函之B.能以足音辨人请以民情上闻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其制稍异于前【答案】C【解析】A项中“缇骑按剑而前”的“而”是连词,修饰关系;而“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的“而”,虽也是连词,但表示承接关系。B项中,“能以足音辨人”的“以”,是介词,表示凭借,但“请以民情上闻”的“以”,虽也是介词,但是意思是“把”。C项中,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和“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的“为”,都是表示判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D项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于”是对于的意思,而“其制稍异于前”的“于”,虽然也是介词,但却是表示比较的。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2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3、,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源干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干曜常谢实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姚崇引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B.恃其父有德

4、于知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C.容其为非此皆言其可目者也D.何不与姚崇议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答案】A【解析】A项的“因姚崇引荐”的“因”,是介词,可译为“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因”,是连词,可译为“因而”。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B项中,“恃其父有德于知古”和“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于”,都是介词,都可译为“对于”。在C项中,“容其为非”和“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的“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不能加“的”。在D项

5、中,“何不与姚崇议之”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的“何”,都用作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3.(2004年全国卷Ⅰ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希望大家高考顺利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客从也【答案】C【解析】本题各选项中与原文句子对照的句子都出自于教材。A项中的“遂”都是副词

6、,都为“于是”。“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出自《屈原列传》,“遂”为连词“于是,就”之意,与“遂结竟其罪”中的“遂”字用法相同。B项中的“因”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连词“于是,就”之意,与“因谢病去”的“因”字用法相同。C项中“以谢冤魂”的“以”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可译为“用”;“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出自《齐桓晋文之事》,“以”是连词,可译为“来”。故两个“以”用法不同。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

7、也”出自《醉翁亭记》,“而”应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与“即刑讼女而祭妇墓”的“而”字用法相同。4.(2004年全国卷Ⅱ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答案】D【解析】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项中“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一句出自《孟子》,比较浅显易懂。B项中的“因”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

8、“于是,就”。其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学生会非常熟悉,和文言材料中的“因”比较,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C项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课文《鸿门宴》,和文言材料中的“为”比较,两个“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D项中“以此知之,故欲往”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而“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词,表示方式,可译为“用”;所以其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