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ID:13570555

大小:3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3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_第1页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_第2页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_第3页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_第4页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群体极化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之中。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对于群体极化本身的认识还不深入并由此导致了对群体极化的一些误读。文章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集中阐释了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社会比较与劝服性辩论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其对当代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群体极化网络舆论社会比较劝服性辩论  蒋忠波,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会”舆论引导的效果及提升策略研究(13CXW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

2、引导的实效性研究(10YJC860013)。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讨论平台,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相对于将网络平台视为公共领域的乐观观点,不少学者指出网络平台也可能会成为极端观点滋生蔓延的温床,并用“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这一术语来指称这一现象。近年来,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探讨逐渐增多,但相关研究对群体极化本身的了解还不深入并由此导致了对群体极化及网络舆论的某些误读。因此厘清群体极化相关知识,深入剖析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并揭示其对当前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3、一、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  作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经过讨论后的立场会比讨论前的立场更为极端的一种现象。[1]自群体极化现象被发现以来,不少学者就开始探讨群体极化何以发生的问题。对群体极化的产生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2]比如Pruitt在1971年就指出有11种理论、Kaplan(1987)认为有4种理论、RupertBrown在GroupProcesses(SecondEdition)中认为有3种理论可以解释群体极化的产生。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现在为大多数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社会比

4、较理论(SocialComparisonTheory,简称SCT),强调群体成员的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是导致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另一种是劝服性辩论理论(PersuasiveArgumentsTheory,简称PAT),强调劝服性辩论是导致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  1.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  作为规范性解释(NormativeExplanation)中的社会比较,是指群体成员在参与讨论之前就会估计群体大多数人的观点与立场,并将自己最初的观点与之进行比较,然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在群体讨论中,当群体成员发现自己的观

5、点与群体大多数人的观点有较大差距时,会感到沮丧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朝大多数人观点的方向移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每个或多数群体成员身上时,群体极化就产生了。  导致群体成员进行社会比较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于攀比心理(One-manupship)和多元平衡心理(PluralisticBalance)。所谓攀比心理,指的是群体成员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而希望比群体其他成员表现得更好的心理,这使得群体成员在群体讨论中会使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向群体所期望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3]多元平衡心理则是指人们有一种想要在他们所偏好的观点与在他们看来能被群体其他成员

6、所赞同的观点之间达成妥协的心理。[4]在攀比心理和多元平衡心理的推动之下,群体成员在群体讨论中不停地进行社会比较,从而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的产生。  由上可见,作为规范性解释(NormativeExplanation)的核心,社会比较所强调的是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影响。而且,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看,群体讨论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观点之间的争辩,而是认为只要群体成员接触到其他成员的不同观点就会使得自己的观点发生漂移。因此Tegar和Pruitt等将社会比较的要义归结为一种“单一接触效果”(mere-exposureeffect),[5]亦即群体成员只要接触他人的不同观点即可

7、产生观点漂移的结果。  显然,将社会比较作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一方面夸大了群体规范对于群体成员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又弱化了群体成员自身的主动性,视群体为被动的群体规范的遵循者。当然,根据这种理论,群体讨论以及群体的决策就往往带上了较为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而群体极化本身也同样带上了较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因此,规范性解释对群体成员的描述与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所描述群体盲从、易受暗示和易受情绪感染的心理特征具有不少相通之处。另外,根据规范性解释,群体成员的讨论只会使群体决策朝初始意见方向行进得更远,因此一个群体讨论本身似乎不具有自我纠偏的能力,因此群体讨论基本上不具有

8、民主的性质与功能。  2.劝服性辩论(Persua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