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b6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ID:13575269

大小:26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3

b6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_第1页
b6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_第2页
b6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b6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嵊州市长乐中学:唐新民一、主题与背景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科的优势——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去“观”,由“观”生“趣”,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

2、想”得“知”。这样既能打好基础知识,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钻研教材、及时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内容,如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是人教版高二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三节《硝酸》中的内容,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其目的是为了说明稀硝酸有强氧化性及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气体。上课时我按课本装置做演示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到的是红棕色的气体,无法说明其还原产物为无色的NO气体,上课时我只能向同学解释,这是由于生成的NO遇空气中氧气生成NO2气体。虽然学生也能接受,知识点是落

3、实了,但课后我总觉得该块内容教学中,虽然学生知道了结果,但由于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根本就没有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反而给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课后我思考存在的几个问题:(1)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会马上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2)实验中怎样避免产生的NO与空气接触,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3)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NO过多会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损害师生身体健康。怎样将该实验改进成一个既简单

4、又环保的装置呢?以上几个问题,在教学中一直困扰着我,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于2004年在高三(6)、(7)、(12)班实验复习教学中作了大胆尝试,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反映良好。二、情境描述上课时我首先按课本装置做演示实验。并设计了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该实验的实验现象。(2)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是什么?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红棕色的气体是什么气体?铜与稀硝酸反应是否生成的是NO2气体?(4)红棕色气体如何而来?(5)为什么颜色会逐渐变淡?(6)打开塞子后,试管口为什么还会出现红棕色气体,

5、该气体又是什么气体,为什么?这些问题相对高三学生来讲不难,学生们很快就一一得出正确答案。然后我追问该实验装置是否存在不妥之处?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很快说有,并讨论总结出存在的问题:(1)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无法证明还原产物是NO;(2)装置内有空气,产生的NO一定会部分氧化;(3)没有对尾气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我借机要求学生设计出更合理的实验装置(在课前以课题小组形式布置),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有如下的几个要点:1、反应开始前装置怎样避免装置内的空气;2、怎样使铜与稀硝酸反应能自动停止,

6、防止NO过多;3、反应后,能有效的通入空气,证明NO;同时还要防止NO及生成的NO2逸散到空气中。这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实验改进方案。用心爱心专心118号编辑-3-方案一:装置如图图I,利用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为: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待反应完全后,将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再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此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NO气体,(如反应不明显,可稍加热)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可看到无色NO

7、气体变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方案二:如用图II装置进行实验,可以用液体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为:将分液漏斗活塞打开,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分液漏斗的活塞处为止,关闭活塞。此时可看到有气体生成(如反应不明显可放在热水浴中稍加热)。当产生的NO气体将稀硝酸排入长管内,使铜丝与稀硝酸脱离后反应会自动停止,在U型管的短管内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如果将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长管中的稀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方案三:如用图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为: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8、向分液漏斗中加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不仅可避免塞胶塞时酸液外溢,又可防止空气残留),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锥形瓶里反应缓慢发生,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方案四:如用图Ⅳ装置进行实验,用气球吸收尾气,让装置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