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

ID:13755647

大小:22.6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4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_第1页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_第2页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_第3页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_第4页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学生姓名:张振华指导教师:孙强[摘要]:上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相对薄弱,但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突然显现繁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余秋雨异军突起,以一本《文化苦旅》闯入散文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当“苦旅”正盛的时候,学术界突然兴起了一阵“批余风”,对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等各方面产生了质疑,对他的作品和人格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名噪一时的“余秋雨现象”。通过对“余秋雨现象”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发现这其中隐含着的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关键词]:“余秋雨现象”回顾反思20世纪90

2、年代,散文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人们称作是“当代散文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一时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掀起了所谓的“文化大散文”的热潮,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余秋雨也成为了当时众人谈论的话题,并形成了争议一时的“余秋雨现象”。有人说他的散文弥补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散文的空白,刷新了一个彻底苍白的时代。也有人这样评价道“写文化散文的作家不只余秋雨一个人,然而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他一样自觉的坚守着文化的视角审查历史、注视人类。”陈晓:《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管窥》,徐州教育学院学

3、报(第19卷第3期),2004年7月但是对其的批判之声也是从未停歇过,《文化苦旅》出版后的几年中,在各种学报和晚报上,陆续对余秋雨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和争论,并且有人将争论的文章进行编辑,先后出版,如《感觉余秋雨》《余秋雨现象批判》《秋雨秋风愁煞人》《余秋雨现象再批判》等。但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这中间总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当然,我们在研究赞扬余秋雨和批评余秋雨话语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理性的认识问题。余秋雨的批评之词虽多,但喜欢余氏散文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必然有它的可吸引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一定会给余秋雨的散文和人格给予一

4、个中肯的评价,在散文的历史上给他一个准确的定位。本文试通过对“余秋雨现象”的总说,从余秋雨的赞扬与批评两个方面,对余秋雨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进而对“余秋雨”这一话题提出一点反思的看法。一.“余秋雨现象”总说余秋雨散文,是颇具山水人文气息的,因此深受青年学生读者热爱,尤其在台湾影响巨大。余秋雨本人,在出书的同时,也踏出书屋,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如主持凤凰卫视节目《秋雨时分》),故影响愈深,一跃成为一位以文化为名义的“明星”。正所谓“高处不胜寒”,接之而来的便是对余秋雨作品和其人的强烈抨击。一时间形成了以批判

5、和推崇余秋雨为中心的“繁荣”景象。人们一般认为的“余秋雨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余秋雨独特的散文创作模式;二是对其散文进行褒贬的双方展开的争论以及余秋雨对批评家作出的回应,也就是他们二者之间的论战。本文从余秋雨独特的散文创作入手,然后针对文艺界对“余秋雨”本人的批判,对余秋雨的散文及其自身思想上存在的一点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仅从余氏作品文本来看,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华丽,文风豪放,对人的心灵有一种正面的催化作用。《文化苦旅》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人不知不觉会迈入他的文化世界。所谓文学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余

6、秋雨散文所描写的人文山水,正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文化的一种执着。秋雨散文大致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往往是先从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出发,透出一份怀古的气息,然后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小事件的叙述,层层推进,最后抒发自己的文化感怀,阐发主旨,进而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创作。而他的语言整齐,多处运用排比,文辞优美。但这种结构和语言形成的模式较为僵化,以至于他很难再推陈出新,哪怕是去年出版的《何谓文化》,也依旧环绕着那种模式的影子。余秋雨推出“大散文”一跃成名后,人们对余秋雨的评价,“有一个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的过程”。确实,有些人对他的偏

7、爱程度甚至不能让人理解。重复出书的现象在余秋雨那里算是很常见的,但即便是这样,有人还是会买他的书。如余秋雨《文化苦旅》92年出版后,接着在94年又出版了《文明的碎片》一书。《文化苦旅》除自序和后记外,有31篇,而《文明的碎片》与其重复的就有十四余篇之多。这还算不了什么,还有人竟然将《文明的碎片》中的许多篇章,比作是“好情人”,“值得一爱再爱”。当然,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比较夸张。不过有些好评的说法听起来倒是不那么刺耳,有一篇题为《天上飘着余秋雨》的文章这样写道:“余秋雨确乎是一场秋雨”“在一个成熟的季节里飘然而降,有着成熟从

8、容,大器,厚实与高度,雨势是厚积薄发的,雨声是圆润悦耳的,雨色是深沉素洁的。蕴含了春雨的缠绵,夏雨的狂暴,冬雨的冷静,从而酝酿出一个思想者的气势。”转引自王彬彬《文坛三户》,语出边园的《天上飘着余秋雨》,载《深圳商报》1994年7月4日大紫大红之后,自然少不了别人的批判。但无论是对余秋雨的批判还是推崇,此时的余秋雨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