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余秋雨批评”

反思“余秋雨批评”

ID:25929680

大小:68.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3

反思“余秋雨批评”_第1页
反思“余秋雨批评”_第2页
反思“余秋雨批评”_第3页
反思“余秋雨批评”_第4页
反思“余秋雨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思“余秋雨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反思“余秋雨批评”大概很有些时日以来,对于余秋雨的批评在各个文学媒体上越来越热闹起来,几成铺天盖地之势,如同当年余秋雨散文的突然火爆。有人说,“余秋雨先生是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名牌”,而“骂余秋雨,是当今文坛的一大时髦”。但是,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余秋雨的批评,给我的感觉是一开始读起来还觉得有些道理,而且这样的批评也确实还很有必要,可对这些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上进行的批评见得多了,又突然让人觉得很是值得怀疑了。怎么批评甚至干脆就是攻击竟也成了一股风呢?这种完全一边倒的又是一窝蜂似的批评能够是文学批评的正常现象吗?于是我尽量搜集了关于

2、余秋雨批评的大量资料,把它们放到一起来阅读的时候就更容易看出其中的疑问来了。而且,这些指责所涉及到的许多方面并不仅仅事关余秋雨的作品和人品,其中也关系到文学批评与创作的许多根本原则,所以就觉得很有必要作这么一篇也许是纯属多余的综合批评。首先就总的感觉而言,这些批评大多较为零散化,往往揪住一个枝节问题甚至是细微末节问题纠缠不休,小题大作;还有就是在一些非艺术之内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完全脱离艺术规范,只图从道德和人品上置人于死地。余秋雨说,使他心悦诚服、刻骨铭心的批评尚没有见到。而所谓刻骨铭心的批评,就是能够指出他学术研究中无法超越

3、的局限,并且是终其一生都永远不能超越的局限。这话说得确实太大了一些,期望也太高了一些,所以很显然地伤了一些批评者们的心,但细细思量,却也不无道理。从现有的这么多的批评文章中,你能找到一篇确实能够在整体上居高临下地以真正艺术的眼光对余秋雨散文做出入木三分的批评的吗?先后出版的《余秋雨现象批评》和《秋风秋雨愁杀人》等书,看上去很有规模,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些零散文章和观点的集合和凑合而已。我本人也曾经是余秋雨的批评者,在我的《’99文化散文气象》(2000年1月25日《文艺报》)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1999年的余秋雨最引人注目的就

4、是《霜冷长河》在文化品位上的整体下滑,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暗暗转向了对个人某些优越生活的津津乐道。所以,《霜冷长河》已经失去了作家本来的文化优势。至于他的那篇《余秋雨教授告全国读者》,就不仅有自我炒作的味道,而且其中一再强调批评他的散文与盗版他的散文好像是同谋,也显然伤害了严肃的批评界。这篇檄文以及‘像在偷卖海洛因’(马兰语)一样的出版运作,抑制了盗版,其实同时也大大地抑制了这本书应该有的市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那篇檄文不仅伤害了批评界,也同时冷落了他自己的市场。他所预料的只能逃过盗版者十天的神州并没有兑现。这也表明余秋雨的时代

5、即将成为过去。”这样的批评绝不是在赶什么骂余秋雨的时髦,因为文中随后还有这样的一些分析:“不过,后来又紧接着登场的日记体散文《千年巡拜》,在文化视野上显然大大扩展了。尤其是那些国外风情和文化习俗无疑开辟了文化散文的一个新的界面。但是,我觉得,这也毕竟不太可能再现余秋雨‘苦旅’那样的辉煌了。这一年中对余秋雨散文的各种批评,大多停留在指出其历史知识方面的所谓‘硬伤’一点上。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说是‘一个搞戏剧的人抢了我们的生意,把历史搞得不伦不类’(见《楚风》1999年第9期林波文)。这其中对文化散文的误解也颇深,文学批评界当然不能接

6、受这样的作风。”我以为,这种比较客观的批评是不能等同于那种一味要将人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的。以下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目前关于余秋雨批评的一些看法。其一是对于余秋雨“文革经历”的道德审判。这样的文章在关于余秋雨的批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人要求余秋雨“忏悔”,有的人要求余秋雨“反思”。也许是因为余秋雨没有及时地、雷厉风行地按照这些最高的道德审判者们的指令去痛哭流涕地写出一份“悔过书”,于是,这种审判就更加不断升级。李国文先生本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作家,但他对余秋雨的批评实在是太出格了,他认为:“凡能够忏悔者,悉皆良善,而怙恶不悛者,

7、是从不忏悔的。”李文还特别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对那些嗜血之辈存有幻想。因为指望小人良心发现,大概要比《圣经》里说的‘富人想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讽刺,还要难上千倍。”这么一来,余秋雨就成了“怙恶不悛者”,成了“嗜血之辈”,成了根本不可能良心发现的“小人”,这样的人格评判能说是准确客观的吗?余秋雨怎么说也不至于坏到如此程度吧!当然我理解李国文先生,他毕竟属于那种“吃过小人苦头的公民”,所以文章中的言辞难免过于尖刻,因为他实际上所恨的是那些“文革中的大小笔杆”的整体,而只是借机把这种仇恨迁怒给了余秋雨一人,这在李先生的文章

8、中是非常分明的,他紧接着在文章中这样说道:“二十年过去了,有谁站出来承认自己错过?NO!有谁哪怕表露一丝悔意!也是NO!而现如今,一个个在文坛,在学界,在文化圈子里,作学者状,作泰斗状,作指点迷津状……就是没有一个敢回过头去,审视一下那段‘不幸’成为小人的路。”如果说李国文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