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

ID:13762118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4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_第1页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_第2页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_第3页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_第4页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存在诸多问题。如不顾文本整体语境,仅抓只言片语的“碎片化”阅读;脱离文本原意,游离主题的所谓“创造性”解读;缺乏社会文化语境意识的“浅阅读”;不管作者本意,不问对象、目的的“随意化”解读;脱离文本,不顾实际的“图解式”阅读;不问文本体式和阅读取向的“泛文艺式”阅读等,这些都与文本解读中的语境意识缺失有关。  语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各种主客观要素。语境对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导向、制约与深化作用。准确把握文本意义,还原文本真实意旨,感悟文本丰富意蕴,离不开语境要素的参与

2、。将语境理论引入阅读,对救治文本解读中出现的浅读、误读、曲解、拔高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在简单介绍语境的相关知识后,重点探讨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原理与策略。  “语境”这一概念是1923年由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来的。在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当属陈望道。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出现的“题旨情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相类似。不过,我国真正开始深入对语境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一门专门的学问――语境学开始出现。  从语境学的观点看,作品(文本)是语境

3、的产物。任何文本都可以说是语境孕育出的产品。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在一定目的和动机下,针对特定或潜在的读者,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和语言,进行意义建构并形诸符号语篇的过程。语境孕育并形成了语篇,语境与语篇异体同构。语篇(文本)一旦生成,语境也就蕴含其中。文本理解就是一个在不同层面上还原发现语境信息的过程。  语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上下文语境”也叫“言内环境”或“狭义语境”,它是文本的语言文字层面对应的源于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语义网络,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

4、中的上下文。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前言后语中得以准确解释。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或艺术世界,对应着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物、真实的生活世界,以及主观精神世界、意象、意境等。它与“上下文语境”的不同在于:前者以直接语言符号形式呈现,后者存在于语言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场合(时间、地点)、情感、意图等因素之中。  “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即“宏观语境”,它对应的是文本所反映的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社会历史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系统等。  从语境学看,文本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寻绎语句义脉、还原并创造语境、

5、探求文本本意、生成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读者的阅读,其实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媒介,还原建构作者所设定的语境和意义的过程。  不同语境,关联着不同的文本解读内容,也需要运用不同的解读策略。从微观语境层面解读文本,要关注关键词句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即信息价值;从情景语境层面解读文本,要通过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意图、创作动机等探求文本的交际价值;从社会历史文化层面解读文本,要关注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状况所带来的认知价值。这样就形成一个相对明晰的文本解读的“内容和方法的分析框架”,为解读文本提供科学依据和

6、操作路径。下文具体来谈基于不同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作用  上下文语境的基本功能是制约与解释。制约功能指上下文对语言应用起着限制作用,要求人们在言语中必须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理解的限度;解释功能是指对言语的准确理解要依据上下文构成的语义网络,离开这个语义网络的解释是普泛的、僵硬的。  运用上下文语境解读文本的基本规律,可以用徐通锵先生说的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帅、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

7、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1]。这一规则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勾连前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1.利用上下文语境确定语句的基本含义  句子的意义来自句子本身各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话语意义则来自句子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一个词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发生变化,听话人要了解话语的意义,就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进而体会表达效果。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道:“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

8、是太聪明了。”这“聪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只有通过上下文才会知道:这是作者自嘲的话,其实是想表达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爱的一种自责和愧疚。是说自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很蠢,没体会到老父亲的良苦用心。“聪明”在这里与本意相去很远,有着反语的意味。  2.利用上下文语境理解歧义  文本意义是由前言后语所共同构成的一个语义网络,离开这个语义网络,就是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