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

ID:13880149

大小:4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4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1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2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3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4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03级植物保护(1)班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病害危害,其中主要细菌性有以下五种:1.马铃薯环腐病2.马铃薯青枯病3.马铃薯软腐病4.马铃薯疮痂病5.马铃薯黑胫病下面我们从发病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侵染途径,防治方法四个方面具体讲述。马铃薯环腐病PotatoRingRot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

2、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在我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旗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症状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

3、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a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b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

4、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此外,两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病原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ter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Kotthoff)Davisetal.,异名为:Corynebacteriumsepedonic

5、um(Spieck.&Kotth.)Skapt.&Burkh.。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µm×0.8~1.2µm;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范围1~33℃,适温20~23℃,致死温度为56℃,生长最适pH为7~8.4。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生;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A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7d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型、Y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

6、上生长较快。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

7、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

8、~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防治方法:防治策略应采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