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ID:14075851

大小:28.9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25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1页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2页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3页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4页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编者按: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作了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请教关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12个问题”。汪院士认为,计算机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因此,他把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提出来,向各位专家求教。本版今天特刊发汪院士的12个问题,供计算机界人士参考。欢迎大家见仁见智,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有人认为:从图灵机的可计算理论可以得出“可计算”的三个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个算法;必须有合理的复杂度。  请问:我们是否应尝试突破、并有可能(或部分地)突破这些前提?还是只能在

2、这个前提下进行创新?  二、有人认为: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并行的、开放的、多维的、归纳演示的;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有限种符号的有限长序列、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对这一序列作有穷的变换,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符号。  请问:这两个过程的不一致是形成人与计算机间存在隔阂的主要原因吗?尽量使两者一致是否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  三、有人认为:软件的作用就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处理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关键技术已从60年代的编码、70年代的设计、80年代的需求规约,发展为90年代的“需求工程”时代。面向对象、软构件、分布处理、网络

3、计算、可视化计算、并发工程等都是“需求工程”时代的产物。  请问:“需求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否是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如何判断下世纪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趋势?  四、有人认为:数字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最大的科技成果,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将全面和深刻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请问:即插即用、最优化、自适应、沉浸化、人机和谐等都曾是模拟计算的优点。怎样判断在更高层次上的数模混合?是否在将来某时会提出BeingAnalog?我们为此应做哪些准备?  五、有人认为:以往的通信都是面向连接的,而Internet的最大优势是面向非

4、连接的;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实现全光通信后传输速度将大幅提高。  请问: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是什么?除了把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特性进行全面融合外,还有哪些主攻方向?它们将需要什么支撑技术?产生多大影响?引发何种应用?带动哪些产业?  六、有人认为:为了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信息业,我国必须具有研制高性能芯片的实力,但从高性能、通用的CPU入手并非最佳途径,而应扬长补短,从SystemonChip入手。  请问:如正确,我国应优选什么System入手?应优先加强哪些设施和支撑技术?如何确保科研、应用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七、有人认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应面向网

5、络计算的需求。目前,应研制“简约的Client”和“功能强大的Server”。Client应逐步实现Smart,而Server应遵循SUMA准则(即Scalability、Usability、Manageability和Availability——可扩展、好用、可管理、可用)。未来,Client将是P3C或算通机(Compunicator),而Server将最终发展成VirtualServerEnvironment。  请问:这样一个预测准确吗?如果基本准确,这种Client和Server将采用那种体系结构和基础软件?衡量它们性能优劣的指标又将是什么?  八、有人认为:我们必须研制面向中国人的

6、计算机系统,它应包括“中国人好用”的主机、软件、输入/输出、网络系统以及开发工具和环境。  请问:怎样才是“面向中国人”的计算机?与一般的计算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为研制这种计算机,应该优先突破哪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九、有人认为:阻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建设增值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瓶颈是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轻视,这是“重硬轻软”最严重的反映。  请问:轻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症结在哪里?是认识问题,管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议中,人们期盼的是由知识所增值的效益,为此应攻克哪些关键技术?如何由此分析未来信息产业的利润来源?  十、有人认为:信息安全是最迫切的问题,有巨大的产业前景。

7、为此,应研制自己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专用网络、网络软件,严格推行登录制度、身份认证、密码……  请问:在充分发挥信息的共享优势的前提下,什么是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什么是应优先突破的信息安全技术?  十一、有人认为: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大学里忙于向学生讲授新技术。于是教材成了“产品手册”,授者是“现学现卖”,学者是“忙于磨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