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

ID:14082686

大小:5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5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1页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2页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3页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4页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者常随佛学印顺大和尚开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八者常随佛学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是,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在开讲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佛”跟“佛学”二者之间的差别。   “学佛”,是我们以佛陀为榜样,我们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我们用我们自己的体证去实践佛陀所说的教法,处处事事把佛陀作为我们的老师,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不断地来圆满自己的人格,发愿像佛陀一样慈悲地来度化一切的众生。太虚大师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是要以佛陀为我们自己的榜样

2、,精进地来修持佛法,来完善,成就别人的同时,来成就我们自己,来完善我们的人格,圆满我们的福德和智慧。一旦我们人做得圆满了,我们佛道的成就也就自然而然的是一个过程。而“佛学”,它是从学术的角度,对佛法进行来剖析研究,因为它侧重于在哲理方面的探讨,缺乏心地的功夫,又没有在生活和生命来实践佛陀的理论,所以说很难从佛法中得到大的利益,更没有办法在利益自己的同时来利益大众。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都是佛的弟子,法的弟子,僧的弟子,都是三宝的弟子,所以说我们应当发愿,是尽形寿来向佛学,我们不只是来做一个研究佛学的人,我们要从佛法中能得到我们的利益,能够彻底地

3、来走向我们生命的解脱。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像佛。但是我们大家反省一下,我们从初发心到现在,我们是不是越来越像佛了呢?  我们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忆念三宝的功德?是否真正发起了出离烦恼的心,是不是能够真正地精进勇猛地来用功办道,来教化众生,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救度一切的众生?我们大家想一想。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种动物叫野干,是佛典中记载的,它是像虎又像狗一类的动物,它在树林中生活,经常跟着狮子、老虎和豹子的后面,靠它们吃剩的食物来生活。  有一天晚上,它又饥又饿,实在是没有办法,它就利用

4、昏暗的天色,偷偷地潜到了一户人家里面去,想找新鲜的肉来吃。因为我刚刚讲了,它因为又饥又饿又累,它还没有找到的时候,已经撑不住了,它说,哎呀,我休息一下吧!没想到它一觉睡下去,它醒来的时候,发现天已经亮了,周围聚集了很多的人。哎呀!这一下把这个动物野干给吓坏了,它说这可怎么办呢? 跑吧,又担心跑不掉,如果留在原地吧,又难免又会挨打。它最后就想了一个办法,怎么办呢,装死。哎,慢慢的,在野干它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围观的人说:“哎,这个东西怎么死了呢?它从哪儿来的?啊!不过这个东西确实是很漂亮。啊!这个野干的耳朵很漂亮,我要它。”所以说旁边的人就发现野干

5、的耳朵很漂亮,他把野干的耳朵给切掉拿走了。你想一想,好好的一个鲜活的生命,把耳朵给切掉了,好不好受?不好受。又疼啊!流血啊!那怎么办呢?野干心里还在拼命地忍着,它说:“没关系,没关系,耳朵虽然切掉了很疼,但至少我的身体还在。”  旁边又有一个人说了:“我要野干的尾巴!”然后马上拿起刀来把野干的尾巴给割掉了。耳朵割掉了,鲜血还在流,尾巴又被人割掉了。哎呀!你想想,真是痛彻心扉,鲜血淋漓。怎么办?跑吧,还是继续装死?还是跑掉?野干一想:“哎呀,这尾巴虽然还是很疼,但是还有命在,不要紧。” 又有人说了:“啊,我要野干的牙。”还有人说了:“我要它的头。

6、”  大家想一想,耳朵截掉了,尾巴割掉了,命还在,还有生存的机会。把牙齿敲掉了,把头拿掉了,那还怎么活啊?这个时候它就没有办法再装死了。一个人死到临头,一个动物死到临头,这个时候它求生的本能超过了一切。因为求生的本能让它具足了无限的力量和勇气。它也就奋力地跳起来,冲出重围,一路狂奔,拼命地逃到了树林里去。  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想一想,我们对我们自己生命的态度,是不是和这只动物野干有一点点相似?我们从野干的这个遭遇中,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自己。  我们从小到大,就不断地遭受生老病死种种的苦痛,我们在生活中,在事业中,在家庭中,不断地遭受不如

7、意,不断地被各种的痛苦,各种的失望,各种的绝望所折磨,但是我们还是心存侥幸,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借口,不断地来劝慰自己,来放逸自己;我们没有办法来警觉到,当真正无常到来的时候,我们面对生死的时候,我们这种恐怖,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非要等到我们自己身陷绝境,自知无路可逃,无路可退,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生起大精进心,希望能够死里逃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时候才能让我们自己警醒和觉悟呢?在《杂阿含经》中间,佛陀他举了四种马的比喻,来教化他的弟子。这四种马是哪四种马呢?  他说第一种马,说它只要看到主人扬起的鞭影,即能够有所察觉,而能够

8、随着驾驭者的意想而去行进。就像我们有智慧的人,他听闻在他方的人,发生生老病死的疾苦,他就能够心生恐怖,有所警惕,而能够生起厌离的心,来至心地修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