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

ID:33757546

大小:5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28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1页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2页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3页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4页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05四者忏悔业障--印顺大和尚开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四者忏悔业障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非常高兴各位菩萨能够重新相聚在这里,我们每个月都能在这里以法相会,是我最开心的愿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的讲座,我们已经讲了前面的三个愿王,今天讲第四个愿王——忏悔业障。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前面我们所讲过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是藉由内心的恭敬、身体的礼拜、口里的称赞来成就我们身、口、意三业,接着亲近善知识广修种种供养,以培植福德善根柔软我们的身心,方能逐渐降伏我慢和悭贪等烦恼,最后获得殊胜的果报。在菩萨道的六波罗蜜中,前面三个愿王主要是能够圆满我们布施的功德。 今天开示的忏悔业障,是要净除我们

2、无始劫来,从身口意所发出的种种恶业。为什么呢?我们人类有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因为这些贪嗔痴慢疑造成我们种种不良的行为,不良的思想。这些不良的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铲除的话,我们不时时刻刻生起很诚恳的忏悔心,就像我们想把沙子做成饭一样,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普贤行愿品关于忏悔业障的经文里这一段是这样写的: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

3、,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为什么要忏悔我们的业障呢?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忏悔的法门,比如说天主教徒对神父的告解。 忏悔就是承认自己错误的行为,并且发愿来改正它,平常我们做错了事,也经常跟别人讲:“对不起,我做错了”,或是“对不起,请原谅”,但是要真心忏悔这件事情,并不是这么容易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有面子问题和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通常都会尽量地去隐藏我们自己种种不良的思想或行为。或者有些人嘴里虽然在讲:“我惭愧,我忏悔”,但他内心里并没有

4、真正地生起惭愧心或忏悔心。 忏悔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佛说忏悔得清净,忏悔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有些人可能会这样问:“我今生又没有造罪为什么要忏悔?” 刚才经文里讲,我们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这个恶业,有体相的话,虚空都不能容受。怎么能说我们没有做过不好的事情,造过什么罪呢?即便你今生没有贪心,瞋心,痴心,在利害冲突的时候,不是贪、瞋,就是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不能安住于参禅念佛等佛法上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过去因为不清净的造作,而造成的种种障碍。 佛法说每一个人都是要为自

5、己的行为负责,不是别人造恶,我得恶报。“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甚至父债子偿的业报,有没有这回事情?有人说:他的父亲眼睛有毛病,得了近视,他的儿子眼睛也有毛病,也得了近视,去看了医生,医生说遗传,佛法讲这是共业。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的子女、兄长、六亲眷属、夫妻、姊妹兄弟等等,甚至其他的众生都有共业,最初做功德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得果报的时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恶的事情,将来也是会一起受苦。忏悔对我们初发心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修持;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的共同特点就是烦恼猛烈,并且不信因果,不怕造作恶业。我们虽然相信了佛法,但内

6、心由于烦恼无明的障蔽,随时都会有过失,所以很难超越生死,成就佛道,唯有仰凭发露忏悔的力量,才能灭除诸障。  在《地藏经》中,佛说:“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阎浮提广泛地来说,就是我们人间的世界。佛说在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很容易造罪,并且刚刚发起一念的善心,很难持续下去,一遇到恶缘,就马上地退堕了。今天我们很庆幸得到了人身,但因为还没有具备佛法的正见,所以在日常行为中,身口意三业往往是善恶夹杂,在有意无意当中造作了杀、盗、淫、妄等各式各样的罪恶,更不要说从细微处来讲,从无

7、始劫来累积起来无量无边的业障,所谓“业如沧海,罪若丘山”。这些不好的因缘,一旦时间因缘成熟,不管躲藏在哪里,都会随业受报。行善法的人,出生在人道、天道,做恶的人,则三途门开。  在佛陀的时代,弗加沙王与频婆娑罗王两个人十分亲近友好。有一天频婆娑罗王赠送了《十二因缘经》给弗加沙王,他反复思惟其中的道理,了解佛法实在是微妙精深,能够使人身心安定,而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就是烦恼的根本,他就决定舍弃王位出家。  这时,佛陀有神通的,他就知道弗加沙王因过去的恶业这个时候即将成熟,他将会在次日惨遭横死,于是佛陀先化现为一个比

8、丘,去接近他,和他同住了一个晚上,在那一个晚上的时间,跟他开示了无常、苦、空、无我的法义,弗加沙摄心入定一心思惟,当下即证阿那含果。也就是声闻乘中间的三果。  第二天一早上,弗加沙王进城托钵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