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ID:14132771

大小:34.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6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_第1页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_第2页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_第3页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_第4页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JournalofNeuroscienceandMentalHealthf2009yVol.9,No,2•综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王慧博(综述)唐荣华唐洲平(审校)【关键词】运动障碎;诊断;发病机制丨祛床表现;治疗doi:10.3969/j.issn.1009-6574.2009.02.029ParoxysmalkiotsigenicdyskinesiaWangHui-botTangRong-hua,TangZhowping.DepartmentofNeurology$theaffiliatedTongjiHos

2、pitalfTongjiMedicalCollegetHuaz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Keywords]Movementdisorders;Diagnosis;Pathogenesis»Clinicalmanifestation*Treatment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Kine-sigenicDyskinesia,PKD>,过去也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KinesigenicCho-

3、reoathetosis,PKC),是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Dyskinesias,PD>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遗传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PKD以静止状态下突然的随意运动诱发短暂、多变、频繁的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发作时大多意识清楚,小剂量抗嫌痫药物治疗有效。因其具备发作性、刻板性、重复性及短暂性而易与癲痫混淆。近年来,PKD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师所认识,学者们对其发病机制、遗传特点、基因定位等也表现了较高的关注,提出很多理论和见解,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综述如下#1临床特征PKD的临床特点为:(1)PKD可分为原发性

4、和继发性。原发性多为家族性,也可为散发性,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有外显不全现象。PKD的发病率因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统计结果,暂无准确的数据,现有研究均为散发病例的个案报道或家族性病例分析。(2>PKD起病于儿童和音少年期,少数患者中年起病,1估床上称为晚发型PKD。Iwasaki等⑴报道的日本的1例50岁原发性PKD男性患者是目前所有原发性PKD报道中年龄最大者。PKD平均发病年龄为8.8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3]。(3)PKD多在突然改变姿势、运动方向或力S负荷时发生,静止状态下突发的

5、自主动作是本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如起立、迈步、转身、举手、耸肩等,也可由惊吓、恐惧、焦虑、兴奋、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非特异性因素诱发。Chew等〜报道前庭系统受到剌激亦可诱发PKD发作。(4)发作前多无先兆,少数患者可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或感觉异常,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紧箍感、沉重感等。(5)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种锥体外系症作者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N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作者简介:王意博U979—),女,在读碩士,医师•研究方向:运动障码性疾病•通讯作者

6、:唐荣华E—maUfwhbtop@126.com•166•状,累及躯干者相对少见;上下肢可同时受累,多为单侧肢体发作,部分患者累及双侧,少数呈左右交替发作;当面部和下颌肌肉受尜时,可出现构音障碍、说话困难以及面部的奇怪表情等。(6)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秒至数10sec,—般不超过5miru发作频率不等,1年数次,1个月数次或1d数10次甚至上百次;(7)该病呈良性过程,有自限性,随年龄增长发作频率趋于减少或停止[s]。2病因及发病机制2.1遺传基础PKD多呈家族性分布,多数文献报道为AD,可呈外显不全。N

7、agamitsu等⑴在日本进行的1项多中心研究包含32个家系,有18个(56%)为完全外显AD,7个(29%)为不完全外显AD。PKD作为一种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人们期待能够找到关键的基因定位。1999年,Tomita等W对8个日本PKD家系进行连锁及单体型分析,结果提示PKD基因定位在D16S3093和D16S416之间约12.4cm的区域里,即位于16pll.2—ql2.1,该位点被定义为EKDKEpisodicKinesigenicDyskinesia1)02000年,Bennett等⑴对1个三代非洲裔

8、美国人PKD家系研究后将其PKD基因定位在D16S3100和D16S771之间约18cm的区域,即16pll.2-qll.20Valente等⑷对印度一PKD家系分析后,将PKD基因定位在D16S685和D16S503之间约15.8cm的区域,g卩16ql3_q22.1,该位点被定义为EKD2。同年,Swoboda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