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ID:14153537

大小:8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6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_第1页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_第2页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_第3页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_第4页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引  言2一、“国民性”探源2(一)什么是“国民性”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41.改变国民精神42.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4(一)“吃人”5(二)麻木6(三)奴性7(四)看7(五)精神胜利法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10结  论11主要参考文献1-12-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

2、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

3、毅性格和不朽功绩。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12-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  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创作中。透过小说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让我们看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主要表现为“吃人”、麻木、奴性

4、、看和“精神胜利法”等。本文将对小说塑造的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所暴露的国民性弱点进行论述。一、“国民性”探源(一)什么是“国民性”“国民性”一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是英语nationalcharacter或nationalcharacteristic的日译,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然而,在当代“国民性”问题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以中国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使用“国民性”这个概念不如使用“民族性”概念严密、贴切些。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国国民具有的性格、行为在另一国国民身上也会有所表现,难

5、以对其进行划分、界定。因此,“国民性”一词迄今难以给出权威的定义。对“国民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袁洪亮在参阅了几十种“国民性”[1]鲁迅:杂文集《坟.娜拉走后怎样》。-12-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的定义后对其进行了如下分类:①“它是多数国民所具有的稳定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是一种深藏于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属于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从本质上说,它是那个民族国家中的社会心理”;②“是通过国民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来的、由一种心理特质所组成的普遍的人格类型”;③“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1]。三种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围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

6、态、倾向、潜意识。这是对“国民性”定义的广义概念,揭示了国民性的意识本质。而国民性还有狭义上的概念,即所谓弱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近代学者将“国民性”这个词引入中国,就是为了揭示陋病,唤醒国民,救国图强,使得在介绍、研究中更多地将国民性等同于“国民性”的狭义概念。(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长短、优劣之分,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国民性”具有稳固性和可改变性。国民性的稳固性通常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如“三纲五常”、“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至今仍是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教化习惯,也即人们常说的“习

7、惯成自然”。但是,这种稳固也并非“固若金汤”,如果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舆论引导、道德教育、行为暗示等手段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民性”会因国家重大事件的发生、政治风云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形象,不仅是极其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国民性”具有隐性和显性特征。所谓隐性特征,是指心理、精神等意识方面的特征,它常常会外化为诸如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理解事物的方式及情感方式等。显性主要包括经济方式、生活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