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

ID:14178706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6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_第1页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_第2页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_第3页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_第4页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摘要】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繁荣的经济,开明的政治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此时,散文从经史哲学中分离出来,由应用性而转向文学性,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于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孕育而生,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似的时期。作家们不平则鸣,穷而后工,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度张物,创造性高度发挥,散文体裁更为丰富多样;题材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散文创作的技法日趋丰富;散

2、文语言也高度个性化,更为贴近生活,更趋平易自然。关键词:唐宋时期散文个性化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早在先秦就蔚为大观。先秦诸子陈述已说,雄辩滔滔;《左传》、《国策》记载史事,时见华章。《史记》成功的人物描写,更是将史传散文推向了高峰。六朝小赋与骈文,其中也不乏精美的篇章。但长期以来,散文或依存于经史,或脱胎于哲学,并没有真正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而存在。只有到了唐宋,中国古代散文才真正辉煌。此时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孕育而生,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似的时期。此时文风大变,

3、各体齐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散文摆脱了经史哲学的樊篱,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一、文学本体的回归唐宋时期,散文从经史和哲学中分离出来,既革除六朝旧习,又开劈了宋元以后散文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由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真正进入文学境界,至此,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唐宋散文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经历了一个反骈复古的过程。唐宋之际出现过两次古文运动。一次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中唐时期;另一次是以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中叶。两次古文运动都是针对当时文坛占统治地位的骈文而

4、发,虽然均以复古为旗帜,但实际上倡导的却是散文文体的革新。中国古代散文虽然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较为繁荣,但文学和经史哲学尚未分家,极少有纯文学的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散文一变为通脱清峻,自由活泼。其后骈文被奉为文章正宗。骈文的写作,技巧日趋精密,句法讲求对偶,声韵也要求平仄配合,“句句相衔”“字字相俪”(《文心雕龙、俪辞》)。这一时期,文人们倡导文学的自觉,区分“文”“笔”的功能,强调文学作品要“吟咏情性”“游荡心灵”。但他们主要是依据诗赋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这样,无韵的散文便被归于“笔”的范畴,

5、排挤到议、记、经史等少数应用文章中去了。而骈文以其讲声律,求对偶,既可代替散文用于奏、表、疏、记、书、论,又可用于抒情写志,描绘景物,因而兼有“文”“笔”的全部功能。散文的本质在于自由,它要求真实地、轻松自如地表现自我,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动辄讲求声律的骈文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因此,隋唐之际,不少文人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反对骈文,倡导文体的变革。从隋朝的李谔到太宗时的重臣魏征;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他们都分别以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复兴廓清道路。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贾至、梁肃、元结则更以他们大量的古文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全面革新

6、作了充分的准备。及至中唐独孤及贞元、元和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主张更为鲜明系统,创作上更是以大量的抒情名篇,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容与形式。到了北宋中叶,欧阳修等再次掀起古文新潮,经过曾巩、王安石、三苏的不断努力,韩柳古文传统得以继承发扬,形成了有宋一代散文平易流畅、简明通达的艺术风格。这样,在唐宋散文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线索:散文逐渐向文学本体回归。韩愈虽强调“文以载道”,但较之他的那些反骈先驱,要显得通达得多,因而他主张“气盛为宜”“不平则鸣”,强调的文的作用。韩俞散文真

7、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也不是《原道》《原毁》那些篇章,这些政论虽然气势凌历,但却给人以“霸气”之感。宋代作家则更是越来越突出地重视“文”的功用,欧阳修主张重道以充文,苏轼则更强调:“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苏轼《答王庠书》)欧阳修的散文以情韵著称,一唱三叹,弥漫着挥之不去盛世危机之感。苏轼散文则更是心灵的自然流露,或记山水,或载轶文,或抒性灵,在漫不经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南宋的笔记小品则以更随意的形式,记载民俗风情,趣闻轶事。街巷杂谈,评诗论文,无所不书,行文更为自由灵活,信笔挥洒,不受拘束,形象生动,表现力亦很强。较之唐人

8、,宋代散文更着眼于致力寻找常人生活中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因素,并将其提高、升华,其行文也就更为平易,更为通畅。 两次古文运动的成就,使得唐宋散文从骈文这一贵族的殿堂里走了出来,走向了市林,走入社会。散文进一步摆脱了声律的束缚,打破了许多人为的框架,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