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ID:14207921

大小:52.5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07-2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_第1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_第2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_第3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_第4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_第5页
资源描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解非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赏析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35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赏析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

2、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35,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赏析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35。(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

3、婉约。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赏析35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但是,在元好问心目

4、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赏析35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且神韵幽远。这正是阮籍高尚的情怀和愤慨之气的自然流溢,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世人皆以为阮籍的“狂”与“痴”,岂不知阮籍所处时代正是司马氏大肆屠杀异己的恐怖的政治时代,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旷世之才却不得不以一个“酒痴”来逃避迫害,

5、故而也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元好问可谓阮籍的隔代知己,他深知阮籍是“不狂”的,认识到阮籍心中的“块垒”是“高情”35的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诗品诗风之所在。这组诗:论诗歌的诗品诗风。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他毫不留情地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鄙视他的诗歌擅长于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的学说“心画心声”来识人是不可靠的,也会失真的,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所谓

6、的“言为心声”、“35文如其人”是不能绝对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其实,古今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绝不是一个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而发人警醒的。这组诗:论诗人的“言为心声”与“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第七首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赏析35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认为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才形成了《敕勒歌》豪放刚健、粗犷雄浑这样的格调的艺术作品,强调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也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的本真。但我认为元好问也存有中原文化好大喜功

7、的劣根性,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目光也过于狭窄与闭塞,而世界是博大的,比如《荷马史诗》等作品没有什么“中原文化”的陶冶也照样氤氲慷慨豪迈的气魄。这组诗:论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赏析35这首诗元好问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和陈子昂。沈佺期和宋之问通过总结六朝以来声律的创作经验后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陈子昂可谓是开创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他的“兴寄”与“风骨”的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重要理论武器。初唐诗歌是南朝宫体诗的延续,文风绮靡纤弱,沈佺期

8、、宋之问在诗歌创作上也仍然没有摆脱齐梁的诗风,从陈子昂始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35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